汉网消息(记者 邓腊秀 通讯员 陈婷)午后阳光正好,穿过民众乐园旁边两条狭长而喧闹的里弄,一处小小的院落,两扇油漆斑驳的红色木门敞开着,跨进院子,一间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式住宅里,柯愈强烈士的妹妹柯逢春老人如约等候在家里。初次见面,感觉她就像邻家奶奶,平和亲切,顿生温暖。
柯奶奶今年85岁,满头银丝,走路略显蹒跚,但她精神头很好,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双明亮而清澈的眼睛——只有智慧而通透的老人,眼里才会有那样柔和的光。
董必武回信来 方知哥哥牺牲
柯奶奶捧出一个大包裹,一张张已褪色的老照片、一撂撂发黄的书信,承载着几代人的家族记忆和亲情温暖,仿佛述说着这个家庭经历的岁月沧桑。
柯奶奶颤抖着从包裹中抽出一张老报纸的复印件——
“竺僧先生大鉴:
惠函尊悉,令郎玉(愈)强同志在豫、皖、苏区战役中殉职,令人悼痛!然有子如此为国成仁,不负先生之家教矣……”
1950年9月,柯奶奶的父亲收到董必武先生的这封亲笔信,她们全家才得知哥哥牺牲的消息。
柯愈强烈士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受父亲影响哥哥参加革命
“在此之前,父亲曾多方打听寻找,一直没有任何音讯——后来才知道,哥哥在部队改名陈文斌(“陈”是母亲的姓氏)。”柯奶奶眼含泪水,双手摩挲着面前的桌子,努力控制着情绪:“解放后,父亲不甘心,特地写信委托董老帮忙查找哥哥的下落,哪知收到回信,却是噩耗。父亲悲恸不已,我们全家抱头痛哭。”
说到这里,柯奶奶停顿许久,泪水再也忍不住漫出眼眶……“印象很深的是,父亲还说了一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跟着共产党走,这才是我们要走的路。’”
原来,柯奶奶的父亲柯竺僧,系董老同窗好友,曾在家乡——湖北大冶以教私塾为掩护,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
1916年出生的柯愈强从小受父亲进步思想的影响,追随董老参加革命。1938年3月6日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派往延安抗大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或指挥大小战役百余次,曾两次身负重伤。1948年3月3日在豫皖苏区战役中牺牲。
受父亲影响 哥哥参加革命
正采访时,柯逢春老人的妹妹柯逢荣(比姐姐小五岁,年届八旬)也来了。姐妹俩对父母印象一致:家风严谨、淡泊名利。父亲严以律己,母亲慈祥宽厚。
父亲做事一丝不苟,哪怕是日常的穿衣戴帽,都有严格要求。“记得母亲有件像样的灰色外套,只有随父亲一同出门才舍得穿——就像她的‘礼服’,父亲带母亲出门前,会帮母亲扯正衣服。”柯逢荣老人回忆,“父亲一生俭朴,但对干净整洁的仪表要求严苛。”
“父亲1950年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监察委员会政治文教处处长和办公室主任。但一直住在现在这栋老房子里。后来,还捐出堂房一间。”姐妹俩指了指对面的一间房子。
“哥哥受父亲影响很深,牺牲后,没留下什么遗物,除了一张部队送来的照片。”柯逢荣老人回忆:“哥哥矢志革命,也受到父亲深深的影响。”
姐妹俩说,哥哥牺牲后,家里还陆续收到他战友写来的信:“他(柯愈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平时生活中对我们(士兵)爱护有加……”
看到这些信件,不禁想起董老那封亲笔信里写的——“有子如此为国成仁,不负先生之家教矣……”
烈士妹妹柯逢春老人微信玩得很顺
忠烈浴血 换来今天幸福
访谈中,两位八旬老人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她们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下罗柯村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之家,奶奶和父亲都曾开办私塾。父亲曾往返汉、沪、津、京、渝等地,参加反蒋抗日活动,沿途卖字并举办书展,为中共地下人员提供联络据点和活动经费;母亲是大家闺秀,擅长画画,但在那个动荡年代,为了支持父亲,母亲放下一切,为了一家老小生计,甚至利用空闲时间粘纸盒补贴家用等等。
回忆过往,她们泪湿衣襟,其间有失去亲人的彻骨疼痛,有父母精神滋养的欢喜,有历经世事沧桑的感叹……面对今天,她们反反复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幸福满满!”她们说,姐妹俩能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享受每一个日出日落,都是老天的馈赠,这是她们的幸福。
她们曾经走过苦难,对今天的生活感恩而知足。“我觉得我们比慈禧还幸福,你看看,慈禧没见过人类上天,我们见过了;慈禧没看过的电视,我们看过了;慈禧没玩过的微信,我们玩过了……”说着说着,两位老人笑了,笑得很灿烂,就像窗外投进室内的阳光,洒在柯奶奶家那盆碧绿的君子兰上,泛起翡翠般的光泽……
这是一个精神富足的大家庭。
走出柯奶奶家,那条狭长而喧闹的里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空气中,仿佛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照片由《左拍右谈》公众号友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