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记者手记】那个5月 那些孩子
2018-05-11 09:12:00 来源:人民网

当微雨不再带来寒冷,小荷悄悄露出尖角,石榴花开,蛙声蝉鸣,绿肥红瘦,云卷云舒。此时万物披上盛装,窈窕翩翩,仿佛去赶赴一场盛夏光年的舞会。

在这个绿荫艳阳,鸟语花香的日子,看着10年前拍摄的这张照片:“两条小腿打着石膏被高高吊起,头上的伤口缠着白色绷带,小屁股上露着青紫的伤痕,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还拍着小胖手,一脸笑容活泼可爱?!蔽业乃夹鞅焕氐侥歉?0年前极不平凡、令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5月。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断路毁,不幸的消息很快传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破坏性极强,波及面极广,就连数千里之外的北京也有明显的震感。

5分钟,仅仅5分钟啊,恶魔般的地震顷刻间把北川这座美丽的城市化为废墟。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那一刹,地震灾区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残垣断壁,泥石流伴随山体滑坡,接连不断的余震,倾盆而降的大雨将家园毁灭,多少生命在瞬间逝去,场面让人撕心裂肺,不忍回望。

第二天,我与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远征、记者贺长山一行3人飞抵成都,将开始我20多年记者生涯中一次最难忘的采访。坐在飞机上我的心早已飞向那片情有独钟的巴蜀大地。

都江堰依旧清逸,只是凝眸不语。在玉垒中学,我们见到校长达定万、副校长彭冰,龚子蓉,从地震那刻起,他们一直没有离开过学生,关怀安慰着刚刚受到大地震惊吓的孩子们。来自卧龙特区耿达乡的13岁羌族女孩兰枭、12岁藏族男孩张曌都是地震后好几天没有父母的消息。兰枭那双漂亮的大眼睛,充满忧郁的目光,脸上露出焦虑的神色。班主任告诉我们,正在积极帮助他们寻找亲人,同时也安慰鼓励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学习。初中二年级13岁的学生彭奕鑫,性格内向稳重,我们见到他时,他也还没有和父母联系上。懂事的他独自坐在草地上摆放着的一张课桌前,正在阅读《醉翁亭记》,问他:“此时还有心情读书?”他腼腆一笑这样回答:“地震来临时,是不会提前和我们打招呼的,既然来的就要面对。很快要期末考试了,我有空就抓紧时间看书复习功课?!?/p>

那个5月,随着地动山摇一声巨响,灾难刺痛着人们的心灵,撕心裂肺的呼喊仿佛还在耳边,在阴冷悲伤的黑夜,漫天星星都是悲伤的泪光。来到青城山学校露天场地搭起的防震棚,见到了陈忠副校长,他正在安抚着一位12岁的学生何晨,因为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孤儿,何晨依偎在老师温暖的胸前,抹着泪水小声说:“妈妈,你莫担心,我会好好听老师的话不淘气,不让你伤心......”在一旁的来自汶川县水磨镇的刘俊杰、余静夫妇,紧紧拥抱着独自在校学习的刘雪浩,鼓励他:“儿子,要坚强?!?/p>

一位女老师对着我的耳边,指着帐篷里坐在大通铺上的几个孩子,悄悄告诉我:“他们的父母都已去了天堂,他们都成了孤儿?!碧秸飧鱿?,我心如刀绞,尽管想抑制住悲伤,而眼泪还是像断了线的珍珠,滚滚落下。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灾区人民正在备受灾难带来的伤痛与煎熬,我们应该给予一些帮助,哪怕杯水车薪,也是要表达心愿。我和郝远征、贺长山立即掏出身上全部的现金,捐给了几个刚刚失去亲人的孤儿,表达真诚之心。

什邡市湔氐镇、洛水镇,眼前一片废墟。我简直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个热闹非凡的小镇,如今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苍天无情人有情,人在青山在。只见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们,不顾余震的危险,紧张有序埋头刨着,他们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救出了一条条奄奄一息的生命。在洛水镇湔氐中学,12岁的男孩梁祺站在倒塌的教学楼前静静凝望。他沉默了好久,对我说:“我的爸爸梁太云是这所学校的教师,那天爸爸正在教室上课,突然教学楼像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瞬间倒塌。爸爸的班里死了24个学生,我很难过......”小梁祺说话时眼泪掉了下来??煽吹轿颐怯朐诔〉牧矫夤钦叨己苣压?,他突然话锋一转:“我们这个学校一定会重建,到那个时候,欢迎你们来参观崭新漂亮的新校园?!贝耸?, 在一旁的德阳市旌阳区人武部干部王道红和两位外国记者都深受感动。

在龙居中心小学,面对面聆听校长谢洪安、数学老师徐开波、语文老师张素芳,讲述着在那个五月发生在这里真实感人的故事。地震发生时,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立即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毫不犹豫大步向前,一手搂住一个向门外冲去,教学楼突然垮塌,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这位平时笑容灿烂,留着披肩发的年轻教师,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在清理废墟时,人们发现向倩的身体段成两截,但她的双手仍紧紧抱着两个孩子,人们怎么也掰不开她紧紧抱着的孩子的双手??吹秸庖荒唬诔∷腥死崃髀?,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市南泉小学的副校长,女儿的噩耗传来,他悲痛欲绝。他用铿锵有力的四川话这样说:“向倩是人民教师,为了孩子,她应该这样做。”

在龙居小学救援现场,一个个生还者被抢救出来,惊喜和悲伤相互交织,令人感慨万千。五位被埋在废墟中的教师,其中一位被找到,看到当时的场面,人们为之惊讶,哭泣!废墟中一个并不高大的身躯,支撑着两块沉重的水泥板,在他身下躲着三个因受到惊吓而瑟瑟颤抖的学生。孩子们生还了,而他却因头部,背部多处受伤,永远长眠在龙门山下,长眠在他忠于职守的岗位上,他就是从17岁参加工作至临终前,一直在边远山区执教,默默奉献青春的龙居小学科学教师刘继军。

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居民楼里,一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深情的看着孩子,上衣向上掀起,此刻她已经失去呼吸,但怀里的女婴依旧惬意的吸允着母亲的乳头,粉红色的脸蛋儿与母亲占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对比。当救援人员将婴儿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从母亲抱着孩子的姿势看,她是在刻意?;ぷ约旱呐蛐砭褪窃诹偎狼?,母亲还把乳头放进孩子的嘴里。

那个5月,为了那些孩子,四面的真情正在向灾区涌进,八方的大爱在这片土地上汇聚,有多少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人用言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

在成都有一条绿树成荫的街道——多宝寺南路1号,成都市救助管理站、成都市未成年救助?;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项目部所在地。刚刚跨进门,陈坤主任就热情向我介绍了地震发生后这里及时开展救助工作的相关情况。来自映秀镇的董超、董硕姐弟俩噙着泪水,向我讲述了姐弟俩被?;ぶ行木仍桶镏母腥斯适?。14岁的男孩杨涛在与父母失散后得到了?;ぶ行牡木仍桶镏?,他对我说,好心的叔叔阿姨收养了他,供他读书学习。虽然这孩子不善言谈,但看得出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在那个5月,在不同寻常的难忘采访中,我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那些孩子,对于在灾难中受伤的儿童,更是十分心疼和倍加怜惜。灾难毕竟是一种特殊的遭遇。它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还有心灵创伤,某些时候也许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在地震后的第7天,我来到成都市儿童医院,见到了副主任包奕凤。她告诉我,目前,医院已经接受了60多名在地震中受伤的儿童,按照成都市的要求要收治100名患儿。分外科、内科、ICO病房、急救室......

走进病房,粉白屋顶,白色墙壁,摆放着的钢丝床,铺着淡绿色的床单,床头柜上插着一瓶小花,显得格外温馨。医生护士迈着匆匆的脚步,在每一个病房之间穿梭奔忙。

2岁半的苏菲菲已经昏迷休克,医护人员正在紧张抢救,竭尽全力把这个小生命从生死线上拉回来;32周的早产儿小女孩,情况危急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原来她是一对双胞胎,地震中因母亲受到惊吓早产,另一胞弟已在腹中死亡;出生才一个月的男孩王阳,左股骨中段骨折,7个月女孩徐韵玉颅骨凹陷性骨折;2岁10个月的邓宇兴右手粉碎性骨折;8个月的男婴唐璇前额头上缝了12针,让人看着都心疼,2名志愿者正轮流抱着给他喂奶,他很安静,不哭不闹。在我采访的近20个小患者中,此文开头提到的那个两条小腿打着石膏被高高吊起,一脸微笑拍着小手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008年唐璇在成都市儿童医院志愿者正在为他喂奶 杜京 摄

回想起10年前,当时采访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2008年5月19日上午经多方打听,几经辗转,我来到成都市儿童医院,看到小小年纪就被灾难和伤痛折磨着的孩子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有的在哭喊,有的在呻吟......当我正准备采访第12个小患者,刚走进病房时,只听到陪伴他的爷爷用浓浓的四川话说:“阿姨来看你了,欢迎欢迎?!碧稍诓〈采?,双腿打着石膏被高高吊起,全身“伤痕累累”的小男孩,使劲拍着小手,两眼冲着我笑,洋溢着一脸的阳光和快乐。见此情景,我立马按下快门。拍完这张照片,我走到他的面前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爷爷回答,“他叫张洋,1岁2个月。”我又问:“你疼吗?”爷爷教他说:“不疼。”小张洋虽然说话还不清楚,但我从他咿呀学语的口中听到了两个字“不疼”。于是,我将这张摄影作品取名为《不疼》。

2008年6月10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通过200余幅照片、图表,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次抗震救灾刻骨铭心的近30个日日夜夜和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空前凝聚力和向心力。《不疼》这张照片被放大成8米,悬挂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备受好评,令人鼓舞。后来这张照片被收录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编纂、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画册,并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10年过去了,我与汶川地震采访中结缘的这个孩子——张洋,却一直在我心里。我常?;嵯肽钏爰撬?,不知小张洋现在怎么样了,他还好吗?同时也很后悔,为什么当时在匆忙中没有请他爷爷留下联系方式。

转眼间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的日子,我翻出当时的采访本,从密密麻麻的本子里找到了前额头上缝着12针的小男孩唐璇父亲唐佰磊的手机,在电话里我询问唐璇的情况,他告诉我,唐璇现在老家绵竹读小学4年级,受伤头部治好了,留下的疤痕并不明显。他现在酒厂当工人,唐璇的母亲陈琴是在汉旺小学一名老师,他们三口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地震后全家搬进了绵竹县城的新房子,一家人日子过的很开心。

不一会儿,我在电话中听到唐璇的声音,他说:“为了纪念汶川地震10周年,我参加了‘我与红旗’纪念活动,还参加了大西街小学文艺晚会。我拉小提琴演奏了《小步舞曲》,平时我最喜欢大自然,喜欢看动物,经常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知识报》?!钡蔽椅仕骸澳愠ご罅讼胱鍪裁??”他回答:“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搞发明创造,建设祖国?!绷牡降卣鸬幕疤猓畦担骸暗卣鹚淙还チ?,但是我会记住救援和帮助我的叔叔阿姨们。”

说来很巧,我一直惦记着张洋,却没有他及家人的任何联系方式,在和唐佰磊通话时,我无意中问了他一句:“你还记得唐璇在成都市儿童医院住院时,有一个叫张洋的小男孩吗?”唐磊说:“认识呀,他父亲张用庭是我表弟,张洋是我侄儿?!碧秸饣?,我欣喜若狂,马上留下电话号码与张洋父亲通了电话,还添加了张洋母亲邓丽的微信。只听电话那头传来了稚嫩亲切的声音:“阿姨好,我是张洋,谢谢你!”听到这声音很欣慰,我断定张洋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打开话匣子,我和张洋好好聊了一阵?!拔蚁衷诿嘀袷型撩判⊙?年级,身高1.31米,体重30公斤,喜欢运动。”我问他最喜欢哪门课?他说“思品课,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不讲诚信,他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p>

听到张洋这一番话,我心里暗赞。他还告诉我,“爸爸在剑南春酒厂搞维修工作,妈妈是做销售工作,放学回来,我会煮米饭,煮面条,帮助大人做家务。爷爷今年60岁,奶奶58岁,他们对我这么好,我长大了要孝顺他们。我会把爷爷奶奶接到家里,找个保姆和我一起照顾好好他们?!?/p>

当我问张洋:“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他说:“自从我上学以后,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地震来了怎么防范,学会临时逃生。我经??凑夥矫娴氖?。”张洋说:“地震时有很多解放军叔叔冲锋在前,抢救出了很多生命, 我觉得他们很伟大,很光荣。所以我长大了也要去当一名解放军,保卫祖国,帮助别人。我们这里还有一座龙门山很漂亮,现在正在打造中国玫瑰园,等建好以后欢迎阿姨来我们的家乡旅游观光。”

当我收到唐璇、张洋父母发来他们的近照和两家人的全家福照片,我非常高兴,两个孩子非常健康、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告诉我,他们生活得很幸福。

唐璇全家

张洋全家

翻开采访本,我还找到了当时采访的汶川县水磨镇藏族学生刘雪浩父亲刘俊杰的电话,雪浩在电话里说,至今还记得10年我采访过他,今年他已经22岁,即将大学毕业,他学IT信息管理?;匾淦鹉浅≡帜?,他说:“经历地震,让我更加坚强,我会更加努力。将那些人那些事,永存心中,感动感恩?!?/p>

那个5月,当一个叫汶川的陌生名字,第一次带着噩耗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在地图上我开始寻找这个北纬31°、东经31.4°的远方城市,看到它陷入8级强烈地震的恐慌中,沉重的灾难吞噬了成千上万生命......10年过去了,这一切都过去了。

今天的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所崭新的学校建起来,一座座漂亮的楼房立起来,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长大了,他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中华大地上洋溢着人间友爱,给心灵以温暖,给生命以光亮。

此时此刻我明白:灾难令人回忆伤心、悲伤和痛苦,也给人带来幸福温暖、收获和力量。时间流逝,难以冲淡人们的记忆;英雄精神,将长久激励整个民族。

......

那个5月已经过去,那些孩子已经长大。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