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0月10日讯(通讯员 马遥遥)巨大食管气管瘘让七旬老人的气管严重变形,气管犹如一个中间粗两头细的棒槌。消化液还通过这个瘘经常进入气管,使其无法正常进食。由于常规气管支架无法补瘘,老人只能长期插着胃管,生活质量很差。近期,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利用3D打印技术,还原该患者气管模型后,用“量身定制”的支架成功为其补瘘。据悉,这种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气管支架在全省尚属首例。
72岁的杨老先生(化姓)家住襄阳,两年前查出了食管癌,术后没过多久出现了食管气管瘘,当时也进行了相关治疗,但效果不好。由于后来食管气管瘘越来越大,消化液还通过这个瘘经常进入气管,使其无法正常进食,严重影响了生活。在这期间,杨老先生四处求医,但都没能解决问题,由于气管严重变形,常规气管支架无法贴紧他的气管,无法起到补漏作用。这半年来,杨老先生只能靠胃管进食,苦不堪言。
九月底,杨老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带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找到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胡轶求诊。经胡轶主任在气管镜下检查发现,杨老先生的食管气管瘘的直径达到30毫米,和正常的气管相比,他的气管如同一根中间粗两边细的棒槌。这种情况胡轶主任和同事们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果不能植入跟杨老先生目前气管匹配的支架,不但无法起到补瘘的作用,支架还会有脱落的危险。 唯一方法,就是为这根严重变形的气管“量身定制”支架。为此,胡轶主任和他的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还原出了一个杨老先生的气管模型。随后,胡轶主任通过这个模型,设计出了跟气管“严丝合缝”的支架。
半个月前,胡轶主任将这个“量身定制”的支架通过气管镜顺利植入杨老先生的气管内,成功补漏。术后,杨老先生的恢复情况良好,可以正常进食,于两天前顺利出院。
胡轶主任介绍,食管气管瘘多发于食管癌或肺癌患者,特别是这部分肿瘤做过手术,或手术后有转移者,如患者出现了进食后呛咳或肺部反复感染要引起注意,如果能早期发现食管气管瘘并接受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科室开展展了经气管镜行支气管瘘封堵术、困难性气道支架置入术等新技术。此次,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气管支架在全省尚属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