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劲,创新潮涌
今天正值江苏自贸试验区
挂牌设立三周年
省政府召开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
设立三周年新闻发布会
介绍江苏自贸试验区三年来的
改革发展成效
以及江苏自贸试验区
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相关情况
崔晓 摄
2019年8月
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获批
自此翻开了
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
联动发展的崭新篇章
种好改革创新“试验田”,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三年来,南京片区立足“双区叠加”功能特色,紧扣制度创新核心任务,认真落实国家与省市改革任务, 累计形成160多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受企业欢迎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5项全国复制推广,31项全省复制推广,33项全市复制推广,高端要素加速集聚,经济发展动能强劲,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
褚旭峰 摄
建设创新“策源地”
特色优势产业动能强劲
7月19日, “宁研通”参比制剂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搭建试点清单内药品研发企业采购境外上市药品的快捷通道,让生物医药创新更便捷。
南京片区成立以来,在省自贸办的指导和支持下, 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截至目前,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创新, 南京片区已累计形成14项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
图源:南京江北新区
着力优化产业协同创新模式, 南京片区全国首创多组学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模式,服务900多家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节约企业研发经费超80亿元;开放运营全国首家中小企业EDA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完整芯片设计服务;组建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服务联盟,整合分散的设备资源,以市场化机制和手段实现仪器共享。
自获批以来,南京片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十强企业有半数落户南京片区,全国排名前20的基因检测公司1/3在区域集聚。
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基因测序中心实验室。 图源:南京江北新区
打造开放“新高地”
畅通各类要素流动
2022年1月1日, 全球最大自贸协定RCEP正式生效 ,为区域合作的深化发展创造了崭新机遇。 1月12日,南京片区迎来RCEP进口“开门红”。南钢日邦冶金(南京)商贸有限公司向金陵海关申报进口日本产热轧镍合金板坯一批,总货值138.7万美元,成为金陵海关辖区首家成功享受RCEP政策红利企业,关税率从3%降为零,标志RCEP进口优惠政策在南京片区全面落地。
落地全市首票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B2B出口海外仓”业务、实现全省首票通关一体化模式“二手车”出口业务、发行全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和全国首单灵雀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围绕贸易通关便利化、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和知识产权?;び朐擞?,南京片区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 落地了一批“首”字号项目 。
图源: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服务人才便利流动方面 ,南京片区全省首创聘用外国人单位“红白灰”三色信用分类管理制度,104家用人单位入选“白名单”,实行工作许可跨地区认可机制;设立“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联动办理,已为200多家涉外企业提供服务;出台国际人才职业资格认定办法,推出首批57项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
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方面 ,南京片区也有不少动作。目前,落地了江苏首批5000万美元的QDLP基金和南京首批30亿元的QFLP基金。同时,开展境内外汇(NRA)账户改革试点,为企业成功办理江苏自贸区首笔错币种跨境融资业务和全省首单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业务。成功上线全国自贸区首个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标准收发器,实现人民币跨境收付款全流程直通式处理。
方飞 摄
精耕细作“试验田”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得益于南京片区推进的“竣工即交付”改革,作为承载生物诊断试剂、生物治疗等研发兼轻型生产类项目,生物医药谷加速器六期验收环节时限大幅压缩,提前竣工交付,并成为 全市首个“竣工即交付”的工业类项目。
南京片区以市场准入和工程建设项目为“牛鼻子”,直面企业“成长的烦恼”, 形成了项目审批制度的全周期闭环。同时,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持续优化升级“服务包”“政策包”,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营商环境改革推向纵深, 南京片区法治建设实践也走在前列。建设全国首个法治园区,挂牌成立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仲裁院和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法庭;创新开展境内外律所“多元复合式联营”试点,提供“一站式”跨多法域的法律服务,以生动实践印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图源: 南京江北新区
省商务厅(自贸办)从创新性、实效性、系统集成性、可操作性、风险可控性、地区特色等维度,遴选出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成果。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
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成果
南京片区“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 、苏州片区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苏州片区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苏州片区“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连云港片区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南京片区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连云港片区海事政务闭环管理、连云港片区二手集装箱交易规范化、南京片区“1+N”科创融资综合解决方案、苏州片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助力贸易便利化。
“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
南京片区落实长江大?;すぷ?,搭建“生态眼”智慧化平台,整合各类监管数据,综合运用卫星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流域多图层全景展现等创新技术,实现长江经济带南京段生态环境立体多源实时动态感知,为?;こそ峁┢教ㄖС拧?br> ?。ɑ榭锤啵?br> 一、主要做法
“生态眼”智慧化平台对长江南京段核心区域进行加密监测和智慧感知,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生态眼感知数据增值,建立综合智慧管控和决策辅助体系,形成长江生态保护“决策大脑”。 集成各类监管数据
平台融合18个市级涉江部门24个信息化系统,接入水质、空气质量等传感设备数据及监控视频。通过长江南京段、7条省控入江支流、59个污水处理厂、319个工业废水处理厂水质横纵向对比数据以及江豚活跃度等指标,反映水环境治理成效;通过土地利用、大气监测等数据,展示岸线清退修复和大气?;こ尚?;通过接入船只航运管控系统、应急工作综合监管平台、重点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等,实现安全生产全方位掌控。 构建先进监测体系
利用卫星影像、彩色夜视相机等物联网设备,动态采集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实现对长江南京段生态状况全面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上,“生态眼”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人工丈量巡河的方式,通过布设水质监测设备,利用水质反演分析模型,对长江南京段水质进行全域体检。在违法用地监测上,项目利用遥感卫星影像,精准识别违规占用岸线情况。 建立人工智能分析模型
平台运用自主设计芯片,利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分析模型计算,实时掌握长江水质状况、“百项提升工程”进展情况以及岸线修复情况等,为沿江排口管理、流域污染溯源、岸线清退整治、绿化进度和成活率分析提供决策支撑。构建地物分类、江豚智能识别模型,自动识别江豚画面并存档记录,实现对长江南京段岸线一公里范围区域内的地物识别、分类和比对。构建中红外光谱采集和气体识别算法模型,可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化工管道气体微泄漏口,智能判断泄漏气体种类。
二、实践效果
“生态眼”项目(一期)已建成并试运行,初步构建长江生态环境立体多源实时动态感知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监测。通过水质反演结果分析,发现片区绿水湾水质明显异常,结合无人机现场查勘,及时发现非法布设渔网区域0.25平方公里,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在最短时间内使该区域水质得到恢复。通过遥感卫星监测到违规大棚种植区0.02平方公里,及时通报整改,持续加强对该区域的卫星影像分析,直至大棚全部拆除,实现足不出户网上监督。通过禁渔捕捞摄像视频监控,结合海事信息实时分析,自动判断非法捕捞行为,确保长江“十年禁渔”取得实效。
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
南京片区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许可环节申报材料多、办理程序复杂、企业往返“跑腿多”等问题,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加强监管等措施,再造审批工作流程,实现审批许可“一次办好”、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
?。ɑ榭锤啵?br> 一、主要做法
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申请。
审批部门一次性告知施工许可申请资料,允许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施工许可时暂不提供土地、规划、审图、消防等手续,项目竣工前提供即可。申请人对应当具备的施工条件、告知承诺的要件以及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书面承诺,并通过施工许可申请系统提交申请。 手续同步审核,限时办理许可。
在1个工作日内,审批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核发施工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告知原因。施工许可信息、申请人承诺书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信息推送至质量安全监督等职能部门,用以同步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实名制管理等手续。 强化批后监管,规范建设行为。
审批部门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在作出施工许可决定后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承诺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检查核实。发现虚假承诺的,审批部门立即撤销施工许可,责令停工,记入诚信档案;监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处罚。核发施工许可后,申请人在告知承诺书约定期限内,未提交材料或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期限届满时项目未完工的,责令停止施工;继续施工的,按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违法行为处罚上限进行处罚;期限届满时项目实际已完工的,不予组织竣工验收,项目不得投入使用。建设单位有上述行为的,两年内不得申请告知承诺施工许可。
二、实践效果
截至2021年10月,已完成“拿地即开工”施工许可改革试点应用案例18个,平均节省审批时间3个月以上。
“1+N”科创融资综合解决方案
南京片区根据科创企业成长特点与资金需求,推出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综合解决方案“灵雀计划”,构建以政银科技贷款为核心的多样化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以金融产品创新助推科创企业发展。
?。ɑ榭锤啵?br> 一、主要做法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设计
优化科技金融政策供给体系,实施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先导工程,根据科创企业成长特点,对符合主导产业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综合运用专项资金、投贷联动、贷款担保等多种金融支持,促进优质企业快速成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搭建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打造“1+N”多产品服务体系
推出“灵雀计划”,构建以政银科技贷款为核心,涵盖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多样化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对获得“灵雀”认定的科创企业,统一发放“灵雀卡”,满足企业政策补助申请、银行融资、投资咨询等科技金融服务需求。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遴选合作银行对“灵雀”企业设置绿色通道,实施“见保即贷”,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构建“线上+线下”双服务模式
依托“一网一厅”科创服务平台,探索开展移动端、PC端线上科技金融服务。引导银行、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保险、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金融机构在片区集聚,鼓励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和科技金融事业部等专营机构,定期线下对接科创企业,征集融资需求,打通企业融资堵点,搭建“线上+线下”科技金融双服务模式。
二、实践效果
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发展“1+N”模式在解决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南京片区“科创森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0年12月,片区共集聚科技类基金90余家、创投机构84家,科技金融服务覆盖科技类企业1000余家,企业获得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支持近70亿元。
胡潇 摄
未来的南京片区还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自贸区综合协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南京片区进入“新三年”发展的重要一年,南京片区将认真贯彻国家与省市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最新部署,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推动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自贸改革标识度,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制度良种”。
部分素材来源 | 南京日报、南京江北新区自贸区综合协调局
编辑 | 桂宇 校对 | 潘希佳
责编 | 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