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模式之变——
宜昌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
十年沧桑、十年巨变。
2012年,宜昌GDP突破2000亿元;2015年,突破3000亿元;2018年,突破4000亿元;2021年,突破5000亿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步步迈过5000亿元大关,宜昌付出了巨大努力。
2017年,宜昌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毅然决然拿“吃饭产业”开刀,开启了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的大幕。
当年,经济增速陡降至2.4%,在湖北13个市州中排名垫底。面对坊间悲观的经济预测,宜昌没有退缩,坚定坚决扭转粗放发展的现状。
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挺过3年阵痛期,宜昌化工产业成功实现“V型反转”,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40%以上,化工产业利润、税收连续两年实现10%以上增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来到宜昌,对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给予充分肯定。国务院办公厅也通报表扬了宜昌的典型经验做法,并在沿江11省市推广。
即使2020年一季度,宜昌主要经济指标因为疫情断崖式下滑,但随着宜昌率先在全省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经济运行逐季回暖,始终快于全省、符合预期。
踩下高速发展的刹车,宜昌没有失控。相反,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拐点,正式确认。
2021年,思想破冰大讨论后,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化工加快向精细化工革命性裂变,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打造精细磷化中心。
一方面,推动磷矿——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三级迭代”,全力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另一方面,推动磷氟化工向新材料、新能源裂变,硅化工向深加工、高端化发展,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传统化工转型,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要属枝江三宁。经7000余名建设者鏖战3年多,2020年12月,投资百亿的乙二醇项目正式投产,成为宜昌化工蝶变的标志性事件。
翌年12月,总投资145亿元的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开工,标志着三宁自建己内酰胺、乙二醇项目后,向高端化工新材料发起了再一次冲锋。
三峡电站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峡日报通讯员 郑家裕 摄
除了三宁,宜化、兴发、和远气体等企业相继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同时,宜昌招大引强实现突破,众多百亿级、五十亿级项目纷纷落户,有力支撑了宜昌回归三年一个千亿台阶的发展节奏。
未来五年,宜昌经济发展将继续提速提质,GDP有望突破8000亿元,筑牢万亿级城市的坚实根基。
动力格局之变——
产业换道打开发展新空间
十年笃行、十年求是。
新时代十年的后半段,宜昌宝剑锋从磨砺出,发展路径愈加明晰,在新赛道打开了新空间。
聚焦长江中上游区域,一场抢占新能源产业赛道的大比拼正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9月27日,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田家河片区,总投资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试产、二期开工。全部建成后,可以为4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正极材料。
作为宜昌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和产业项目,邦普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2天、从开工到试产仅用300天,刷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宜昌速度”。
邦普的“强磁场”,吸引了山东??啤⒐阒萏齑?、华友钴业、洋丰楚元、容汇锂电等一批行业巨头重仓宜昌,一条涵盖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加速形成。产业链终端,还有总投资约60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加持,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
9月18日,总投资120亿元的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成为宜昌今年招引的第20个过百亿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让宜昌新能源电池产能增加到220GWh,占全国产能比重超过25%。
梳理整个产业体系,拥有行业话语权的领域并非个案。
截至2021年,全市已拥有医药、装备制造、有机硅新材料等9个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长机科技、宜昌船柴、黑旋风……这些都是“宜昌造”的佼佼者。如今,装备制造产业乘势而起,迈向更高端。
作为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和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试点项目,“长江三峡1”拥有载电量全球最大、充电技术世界首创等多项之最。3月29日成功首航后,标志着 “宜昌造”填补了全球大型纯电船舶空白,为“电化长江”提供了“最优解”。
全球载电量最大新能源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宜昌城发集团 供图
4年前,宜昌人的“汽车梦”一朝梦圆。广汽传祺宜昌基地落户以来,引领“宜昌制造”向“宜昌智造”升级。数年磨砺,4款本地车型相继上市,今年累计产量有望超过20万台。
广汽乘用车宜昌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据2021年统计数据,宜昌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省级18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级7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元743户、过10亿元73户、过百亿元2户。
新兴产业领域,宜昌生物医药已形成先发优势和产业基础。
宜昌人福是全球唯一生产全芬太尼系列药企、亚洲最大麻醉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产品在国内麻醉镇痛领域市场占比60%,处于绝对领导地位;
宜昌东阳光大环内酯类药物工艺水平和产能世界第一、磷酸奥司他韦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安琪酵母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酵母公司,也是目前国内酵母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
宜昌人福药业全球总部基地麻醉药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车间。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昌明 摄
在医疗器械及医用包材方面,华强科技具备年产60亿只医用丁基胶塞能力;奥美医疗连续12年保持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出口量第一……
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1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2.04亿元;营业收入442.18亿元,利税总额近80亿元。预计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今年9月17日,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召开,提出建设长江大?;さ浞冻鞘?,特别在“五个重要着力点”中绘就宜昌产业发展蓝图——
瞄准全国独一无二、世界顶尖一流的目标,把产业培育发力点从9个聚焦到了4个,即在加快建设全国精细磷化中心基础上,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大健康产业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同时,继续发展现代农业、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等其他特色优势产业。
主导产业顶天立地、特色产业多元支撑,以此为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形成,势必成为未来宜昌发展的“铁饭碗”。
创新体系之变——
活力之城澎湃第一动力
十年摸索、十年攻坚。
早在2012年,创新驱动就作为战略要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宜昌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到2020年,宜昌连续11年获得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等次,最近三年连续位列优秀等次第一名。
荣誉背后,有实绩支撑。2021年,宜昌科学技术支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均是2012年的3.3倍。研发投入强度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是2012年的7.4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3.3倍,占GDP比重提高6.9个百分点;专利授权总量增长4.2倍。
兴发集团在微电子新材料领域,充分掌握电子级磷酸、电子级混配化学品、电子级硫酸等生产核心技术。其中,“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4月,由兴发集团投资建设,中部第一家、全国第二家电子化学品专区开工,达产后可形成年产55万吨湿电子化学品规模,实现“卡脖子”产品国产替代。
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化仓库装运忙。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昌明 摄
为更好发挥仿制药、创新药技术优势,人福医药、东阳光药业、华东医药、汇伦医药等一批医药强企,纷纷加码投资、角逐风口。2020年以来,宜昌共有30个药品获批上市,其中1类创新药3个、改良型新药1个。累计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34个品种,数量居全省第一。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作为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技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支撑宜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三峡实验室投入运行,向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叫板”。
安琪酵母、兴发集团、宜昌人福投入近20亿元,建设生物、有机硅新材料、国际药物3个技术研发中心。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工程技术中心233家。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全省除武汉外,宜昌是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
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区域活力中心。而青年是城市的活力源泉,有青年的城市才有活力,留得住青年的城市才有未来。
宜昌牢固树立“为青年人筑城”的鲜明导向,在全省率先设立人才专属节日,出台“1+4”人才新政,并把中职、技校毕业生纳入保障范围,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下个十年,创新继续领跑。
来源丨宜昌发布、三峡日报 记者 | 高炜 制图 | 赵欣格 编辑丨晓浪 编审丨翟婷婷 转载须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