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9日讯(记者谭芳 通讯员韩骞)截至2022年底,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服务平台正式运行期满10个月,这期间共转化科技成果40余项,服务科技企业739家次数,开启高速模式。
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实验室内,测试人员操作机器制作样板。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1月28日一早,在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武汉中关村硬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实验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在这里,已落成的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服务平台总面积12700平方米,其中约8000平方米为实验室。
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爸惺浴笔强萍即葱录际踝讨械囊桓鲋匾方冢诤艽蟪潭壬暇龆萍汲晒芊裾嬲度胧谐?。
“帮助企业加速‘技术—中试—产品’的转化,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之一?!蔽浜褐泄卮逯惺云教ㄏ喙馗涸鹑硕≈疽⒔樯埽岢肿灾鞔葱潞苌儆薪菥犊勺?,“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之后还面临着从“1到N”的产业化跨越。武汉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氛围浓厚,实力强劲,一批衍生技术和成果加速落地。该平台的中试实验室为武汉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创新产品提供了13次服务,最终,该公司的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性能提升两倍,成功进入市场。
据武汉中关村中试测试服务平台统计,该平台2022年共计服务739家次数,其中中试测试服务625家次;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服务45家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