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凝聚力量,着眼“全方位”织密组织网络。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550余个,切实落实村(社区)、镇(街道、管委会)矛盾纠纷每周排查报告制度。组织“东海渔嫂”调解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基层网格员等进企入户掌握生产经营、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和企业、群众法律需求。截至去年底,全市律师和人民调解员共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各503次。二是突出赋能,着眼“全员化”强化素质提升。打造人民调解实体阵地,按照“应驻优驻”原则要求调解组织进驻县级矛调中心,按照集中受理、分类调处、限期办结原则,完善“一窗受理、流转办理”工作流程,及时调处矛盾纠纷。广泛吸纳重点行业专业领域专家以及公证员、仲裁员、法律援助律师等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采取定人包案化解制度,按照“一案一策”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和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处,实现“矛盾不上交”。三是创新品牌,着眼“全时空”提升化解实效。强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数字化场景应用,推动“浙里调”“浙里办”线上人民调解服务质效提升。加大矛盾纠纷疏导力度,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因地制宜开展“流动巡回调处团”等组团式上门调解服务。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受理矛盾纠纷250起,成功化解248起,其中重特大矛盾纠纷1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