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2020年1月1日起,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与《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同步施行,我省滁州、淮北等市也在2021年对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领域确立了基本制度规范,为我市探索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留出了空间。2022年,《铜陵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同年9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与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铜陵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立法工作方案》,相关工作迅速启动推进?!锻晔杏呕袒肪程趵ú莅福钒延呕袒肪秤泄卣咦龇ㄉ仙降胤叫苑ü娌忝妫蛊浣徊较低郴?、法制化、规范化,对于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市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家发展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法起草修改 立法有序推进
起草工作启动以后,我市按照“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和开门立法、科学立法要求,搭建工作机制并赴省内外考察学习,于2022年9月中旬起草了《铜陵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专题调研方案》,编制了面向重点企业的《铜陵市营商环境立法调研问卷》,由市民营经济促进局联合市人大财经工委前往县区开展实地调研,认真听取企业、商协会意见和建议,为立法工作夯实了工作基础。9月底,我市召开《条例(草案)》立法起草工作推进会,结合前期多渠道汇总的100余条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及建议形成了《条例(草案)》初稿,在面向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两轮征求意见、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并修改后,专题征求县区、铜陵经开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及大中小型企业和市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后再次修改完善,分别向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将修改完善情况,形成《铜陵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
2022年12月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共提出审议意见50余条。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草案基本可行,同时提出总体上篇幅冗长,文件化、口语化语言比较多,内容条理不够清晰及问题导向不够明确等问题?;岷螅腥舜蟪N岱üの谕耆舜笮畔⑼韧竟剂瞬莅?,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步对近两年来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意见建议进一步梳理,于2023年1月中旬完成了对草案的初步修改。
在书面征求县区人大、财经工委、市政协办、市政府有关部门、立法咨询专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省市人大代表等意见建议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又采取分别召开3场座谈会、赴外地学习考察等方式,征集主要职能部门、不同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开发园区、基层代表等意见建议近60条,又历经多轮次修改和书面、电话征求有关部门意见。2月21日,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法工委关于修改情况的说明,进行了统一审议,形成了《铜陵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修改稿)》。
紧扣立法目的 精心修订打磨
修改工作紧扣地方立法的定位和要求,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试验性功能作用,对草案中一些原则性、提倡性、宣示性的条款等,按照上位法相关原则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删除、合并或文字精简;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聚焦市场主体的期待和诉求,对有关企业用工难、办证难、融资难、信用修复难、惠企政策落地难、办事不够便利以及监管执法不够规范等相关条款逐一修改细化,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操作性,明确相关制度和措施,切实推动问题的解决。
修订工作体现“放管服”改革精神,着力提升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原草案第二章市场环境、第三章政务环境、第四章法治环境的标题分别改为“改善市场主体服务措施、优化政务服务、改进监管执法服务”;针对草案条款普遍冗长、内容交叉重复、缺少法言法语等问题,按照逻辑关系、立法技术规范等要求进一步编排理顺,对具体条款逐条修改打磨,草案条款数由原来的50条,减少到31条,篇幅字数由9000多字减少到不到5000字,力求法条规定简洁明确、精准实用。
草案修改稿重点厘清政府、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改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在方便企业开办、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缓解用工难、惠企政策兑现、破解融资难等方面,增加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持续优化开办流程”“推动人才开放、交流和合作”“惠企政策兑现责任单位应当主动精准推送”“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坪椭恃喝谧史缦詹钩セ啤钡裙娑?;侧重优化政务服务,增加了一条政务服务总体要求、审批管理中限时办结等内容,对“承诺即开工”“拿地即开工”提法进行了规范,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提高市场主体、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便捷度和满意度。
同时,聚焦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通过增加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条款、推进相关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及对追责、免责条款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等举措,推进服务型执法,最大程度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打造亲商、助商、安商的良好发展环境。(方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