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2023 年3月4日,湖北省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2023年3月19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组织召开了第6期“长江学人”思想沙龙——《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专家研讨会,为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宋德勇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
一、内连外引强支撑
连通连市连产业。首先要以筑牢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为主要抓手,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构建都市圈统一大市场。其次,必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都市圈三个地级市主导产业相近,产业互补不强,产业链条不紧。从产业来看,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合力,协同共赢。
引资引才引制度。一是引资金引技术。二是引人才引智力,引进专家团队,重视人才,因才施用。三是引制度,首先要学习发达地区都市圈着力解决行政区边界分割经济区的难题,推动实质性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保障。其次是借鉴发达地区政府促进产业发展、扶持民营经济的好规则、好办法、好机制。
二、壮数强文促超越
发展数字经济促赶超。当前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总量规模偏小。且数字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高。全国数字城市百强,仅有宜昌排75位。另外,还有基础设施不强,转型升级不够,分工协调不力,两化融合不够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新赛道有利地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助力: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推进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加速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打造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鼓励直播电商等销售模式,推动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加强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乡村建设。
提升文化产业创品牌。文城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心城市要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和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县域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文旅融合,共建荆楚文旅一体化都市圈。推动资源整合,共建荆楚文旅一体化都市圈。完善宜荆荆都市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推进都市圈文旅合作发展新路径,逐步实现宜荆荆旅游目的地营销、市场监管、文旅执法、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旅游职业资格认定等一体化,共筑文旅发展高地。文数融合,打造文化产业数字化都市圈。通过数字技术对于文化产业的生态体系进行更新再造,并最终促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动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虚拟现实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和云转播应用。
三、重商兴县提档级
培育创业精神壮主体。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提高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社会机制取向由就业向创业转变。引导形成重商观念。推动社会的心理定势由官本位意向商本位转变。鼓励把经商办企业也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人性尊严的一种追求。营造是“崇商重企”氛围。大力倡导、培育和建设“重商”文化,成就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培育创新平台,倡导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夯底盘。引导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县城人口集中度,从而增强县城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促进县城与县域内中心城镇产业集聚发展。进区域合作,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与飞地等合作平台,促进项目本土化,形成产业链并落地生根。加大城乡统筹。加强城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富民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