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2023 年3月4日,湖北省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2023年3月19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组织召开了第6期“长江学人”思想沙龙——《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专家研讨会,为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秦尊文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
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近日,湖北省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宣布,《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3月4日印发。宜荆荆都市圈属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学习湖南经验,打造湖北版的“长株潭都市圈”。
一、“宜荆荆城市群”最初提出时参考了长株潭经验
2002年初,我在杂志上发表有关湖北城市群的论文,率先提出建设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我当时之所以这样提,是参考了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经验的。1982年12月,湖南省社科院专家张萍在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上提出,省会长沙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排位处于30名之后,湖南缺少一个重量级的经济中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长株潭三市呈“品”字型分布于湖南东北部,彼此相距不到50公里,如果联合打造经济区,其综合经济实力可以排到全国前10位。他建议建立长株潭经济区。湖南省委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于1984年成立了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
2003年及以后,我又多次发表文章并上书省委、省政府,建议建设宜荆荆城市群或以宜昌为中心的都市圈。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宜荆荆城市群。当年省“两会”期间及会后,宜荆荆三市的电视台及报刊均就宜荆荆城市群采访了我,其中宜昌电视台连做了3期节目。他们当时问我,全国有没有类似宜荆荆这种模式可以对照参考。我说有苏锡常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形态不如宜荆荆,因为苏州、无锡、常州呈线状分布,而宜昌、荆州、荆门几乎呈等边三角形分布,三个地级市相互距离约100公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较好,相互距离近,值得宜荆荆借鉴。
二、宜荆荆与长株潭相似,三市相向发展
1997年,湖南省重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时,彼此城市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40公里,湘潭与株洲20公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三市实际距离已进一步缩小,以各自实际建成区边缘来测量,湘潭、株洲与长沙距离20公里,而株洲与湘潭只相距10公里。
长株潭都市圈规划范围图
三市接壤处的长株潭城市群绿心,面积523平方公里,为三市共有共建共治共享。为支持长株潭一体化,湖南将省政府驻地由长沙老城区芙蓉区迁移到了邻近株洲、湘潭的长沙市天心区。
长沙市天心区范围示意图
2023年1月发布的《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建设宜荆荆都市圈。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的区域辐射势能,将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推进都市圈中心城市分工协作,支持宜昌建设长江大?;さ浞冻鞘?、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荆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刚发布的《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划定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范围是:宜昌市辖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和秭归县,即宜昌都市区范围;荆州市辖区、松滋市、公安县、江陵县,即荆州都市区范围;荆门市全域。三市纳入规划范围总面积3.26万平方公里,2021年末常住人口约889.8万人(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约365.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539.3亿元。《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宜昌东部未来城、宜昌高铁新城、荆州经开区、荆州高新区、荆州关沮新城、荆门高新区、漳河新区等7个关键节点。其中,宜昌东部未来城靠近荆州方向,宜昌高铁新城靠近荆门方向,荆州高新区靠近宜昌方向,荆州经开区、荆州关沮新城靠近荆门方向,这有利于三市“走”得更近。现在,荆门与荆州建成区距离77公里,宜昌建成区到荆州建成区不到80公里(不算两者之间的枝江城区),宜昌建成区到荆门建成区不到90公里(不算两者之间的当阳城区)。
宜荆荆都市圈规划图
三、复制长株潭都市圈经验,推进“六个一体化”
长株潭都市圈围绕同城化和高质量发展,从优化发展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等6个方面推进一体化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可以复制这方面的经验。
一是一体化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宜荆荆都市圈与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三个核心城市。在全省,宜昌GDP居第三,荆州居第四,荆门工业经济总量长期稳居第四,三个城市实力都不俗,当然宜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在三台发动机中马力更大一些。要特别注意,城市圈环状中心地带的当阳市、荆州区、沙洋县,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构筑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格局,联手建设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先行区。
二是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围绕新干线、新网络、新交旅、新航运、新空港、新联盟“六新”目标,适度超前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打造轨道上的宜荆荆,建成“1小时高速圈”,毗邻县市实现半小时高速通达,构建对外多路畅通、对内高效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三是一体化打造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方面,着力培育以现代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产业集群,推动三市产业差异化协同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方面,培育高水平创新平台集群,联合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宜荆荆都市圈全域创新体系;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方面,建好湖北自贸试验区宜昌片区及荆州协同区、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对外开放平台,对接中欧班列、中部出海新通道等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提升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整合楚文化、“三国”“三峡”等旅游资源,共同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四是一体化推动流域综合治理。确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和安全管控的“负面清单”,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协同预警机制。宜昌、荆州共同?;ず贸そ闪魉肪?,荆州、荆门共同做好四湖流域治理和江汉运河维护,三市共同推进沮漳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同保共育和环境联防共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健全城市安全防控体系?;贫际腥δ谝斓鼐鸵矫耪锓延弥苯咏崴?。推动公共交通信息互通、运力互动、清分结算、优惠共享。建立区域住房公积金合作机制,推动都市圈住房公积金缴存互认互贷。为增强宜荆荆都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议荆州市牵头,荆门市、宜昌市配合,共同将楚文化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六是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加快培育一批区域性商品市场示范基地,联合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加强商务信息沟通合作,建设应急保供互助机制。实施区域消费促进行动,推进合作办节、联合促销,举办宜荆荆展会活动。加强国际经贸资源共享,形成“走出去”的新优势。推动商贸服务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和数字化转型,加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工贸易园区+外贸集聚区建设?;贫厥谐』渲米酆细母锸缘悖ㄉ柰骋挥行蚴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固本强基、扬优成势,努力把宜荆荆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