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进入高发季!这10个问题你了解吗?
人间四月芳菲尽,采茶踏青正当时。 安徽疾控在此特别提醒:户外游玩、劳作时定要警惕草地、茶园、灌木丛中潜伏着的蜱虫。因为小小的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也进入了高发季节。 接下来请跟小编一起学习“ 发热伴的10问10答 ”,带你涨知识!
01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这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俗称“蜱虫病”。
02 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03 有疫苗可以预防吗?预后如何?
目前还没有研制出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苗。 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 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淤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04 发热伴是如何传播的?
已知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有报道,主要为直接接触危重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而导致人际间的传播。
05 主要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 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另外患者的医护、陪护、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未规范防护,也具有较高感染风险。
06 什么情况下怀疑可能感染了发热伴?
在高发季节,发病前2周有蜱虫叮咬史或有过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户外工作、生活、旅游史,且无明显其他原因,出现发热,伴有乏力、明显纳差、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关节痛等临床表现之一或多项者。
07 感染后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08 我省哪些地方有蜱虫?
蜱虫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茶园、森林等自然环境 。我省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拥有适宜发热伴媒介蜱生存的自然环境,每年的4~10月份,尤其是5~7月份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
09
发现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恐慌 ??捎镁凭吭隍绯嫔砩希跪绯嫱凡糠潘苫蛩劳?,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
取出蜱虫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 ,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10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
定期清理环境卫生
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远离野草灌木
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加强个人防护
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胶鞋。 使用驱避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 回家后应仔细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 来源: 安徽疾控 | 责编:吴玉婷 审核: 吴程程 终审:盛媛 | 申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战略路径开启“2.0版”
“成绩单”来了!居全国同批验收首位!
新增50例!中疾控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