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0日讯(记者范雅琴)“科技工作者可以把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百姓的审美媒介,艺术家也应该把艺术创作、把美、把想象植根于街道里弄和社区,最终把城市空间变成与市民生活亲密无间的氧气?!?月10日,“融合与创新:当代艺术与城市发展——2022武汉双年展论坛”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举行。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鲁平在“新形态·共享的未来”分论坛现场以《新技术与新形态背景下的城市空间》为题展开交流。
李鲁平说,科学家、艺术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建构着一个城市空间。由于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艺术领域的局限性,新形态下的城市空间,流行艺术、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和跨界艺术等正逐渐成为审美生活的常态?!按雍嚎诮驳侵艉?,看一场描述汉口记忆的演出,欣赏长江两岸的灯光秀已成为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
而在武汉,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新形态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将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获得艺术的升华和进步?!敖徊酱蛟旄咧柿康某鞘行鹗挛谋荆欢贤平驴萍级砸帐醯淖?,弥合城市空间与市民生活之间的距离,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触摸到城市空间的美感与温度?!崩盥称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