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红旗从武汉地标——江汉关升起。历经74年的发展奋斗,新时代英雄城市的新地标熠熠生辉。长江日报推出“武汉新地标”特别报道,展现武汉在新征程上的新气象新作为。
在长江边建观景高台,以更高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饱览一江清水:远观浩浩大江来,近亲三镇四岸情。
从2019年开始,我市分别在中华路、月亮湾、武汉关、汉正街、龙王庙等5个地方,兴建长江城市阳台。其中,中华路城市阳台2019年底率先建成,建成即成“网红”,成为江滩新地标、武汉打卡地。
长江城市阳台的长图还只掀开一角。这些武汉江滩的人文悠久之地,如今在生态文明的新风中,正在展开武汉因水而生、人水相争迈向人水和谐的新时代奇景。
武汉江滩
三镇人民的四季亲水乐园
汉口江滩临水的滩地上,连绵数公里的芦荻和芦苇郁郁葱葱,繁密浓绿。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5月的江滩,芦苇林初成,微风吹起绿浪。市民张阿姨和朋友们钻入芦苇丛中,拍照发朋友圈。她说,等到秋天时,芦花盛开如飘飘白雪,风景更美丽。
“春放风筝,夏观渡江,秋看芦苇,冬赏梅花?!痹谖浜航玻5酱擞瓮娴氖忻窕崴?,这里一年四季都能找到不同的乐趣。
2002年10月,按照全新理念建设的汉口江滩开园,武汉新江滩闪亮登场。2005年,汉阳江滩、武昌江滩建成,两相呼应,“南有长江诗画廊,北有大禹神话园”。2017年,青山江滩又成,新江滩不断向两江四岸延展,拉开了长江、汉江边的中国新画卷。截至2022年底,它们已成为总长约80公里、总面积约830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平均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余万人次。
“逛江滩,看灯光秀”,成为外地人来武汉观光的首选。2016年,武汉长江灯光秀开启。此后每到重大节日、双休日,均上演不同主题的灯光秀,两江四岸流光溢彩,江水中灯光倒影五色缤纷。
现在,武汉江滩玩法越来越多。登上知音号,仿佛穿越时空进入长江旧时岁月;走进横渡长江博物馆,感受毛主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情;乘游轮看“龟蛇锁大江”,过大桥体验“一桥飞架”滋味;坐在蒹葭书店内,一边看书,一边聆听江水滔滔;坐在江边泡泡脚、发发呆,也不失为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新时尚……
武汉江滩已融入百姓生活,“去江滩”已成为武汉人的生活日常。
中华路城市阳台
揽江入怀看长江
中华路城市阳台位于武昌滨江“龟蛇锁江”核心景观轴线上,周边的黄鹤楼、长江大桥、武昌古城都具有极强的标识性,是武汉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中华路阳台一经开放就受到市民及游客的追捧,成为武汉城市新地标。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武汉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中华路城市阳台,成为全国游客来武汉旅游的热门景点,人们在此登高临江,吹江风、赏江景、下阶亲水,让江水抚摸肌肤,享受大江与城市嬉戏共美的独特体验。
“城市阳台”是新型的公共区域概念,指在城市中利用空间的错落,修建能够观景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休闲观景的城市开敞式空间。武汉市创新性地提出在长江沿线打造一系列“城市阳台”的设想,形成富有特色的滨江景观形象,通过梯级建筑,让长江、滩地与城市浑然一体,拉近市民与长江的距离。
中华路城市阳台2019年建成开放,全长380米,与长江大桥相连接,延伸入城市的肌理。该阳台将从前的临街商铺,改造成人文景观的长廊,以建筑景观设计结合艺术装置、植物造景、雕刻绘画等,将长江文化、大桥文化、渡江文化和古城文化镌刻在长江之滨。
江畔芳草萋萋野趣横生,两岸建筑层层鳞次栉比,“江”与“城”浑然一幅和谐画卷。
2017年,武汉市选定了集景观与观景为一体的中华路、月亮湾、武汉关、汉正街、龙王庙5个地方,兴建城市阳台。
目前,位于武昌的武汉月亮湾城市阳台工程已近尾声。这里,流水形元素设计风格与两江四岸景致相呼应,各式坡道、步道、平台连绵一体,拉近了大江与市民的距离。
武汉关城市阳台,将打开临江界面,打通滨江碧道,活化利用趸船、码头及部分现有建筑,营造市民方便的滨江观赏点。
汉正街城市阳台,据守长江与汉江交汇点,突出水景优势、水岸码头文化,全力打造集现代化、生活化、时尚化为一体的世界级城市滨水空间。
龙王庙
“历史险段”对话“城市留白”
汉口龙王庙。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长江、汉江在此交汇,形成“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龙王庙站在交汇点的岸边。
如今,以长江文化历史为内涵新建的龙王庙,与“城市留白”的南岸嘴隔江“对话”,意味深长。
龙王庙听名字就知道是古人祈请龙王显灵、保佑岸上百姓的地方。但祈神不如求己,1998年的抗洪大战中,武汉人喊出了“人在堤在”的誓言。如今龙王庙公园的防洪墙上,雕刻着“1998年8月20日,武汉关最高水位29.43米”的“武汉历史最高水位纪录”,也分别标刻着近代以来几次大洪水的水位。
如今的龙王庙,是一座城市公园和观江点。园内的汉口文化墙,展现了汉口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汉口源点”成为市民探索武汉城市起源的出发点。
隔江相望,南岸嘴江滩公园述说着另一个人水故事。
汉江汇入长江,形成了一个狭长的三角洲,这就是南岸嘴,人称“长江之心”。2000年,武汉市政府曾慎重讨论南岸嘴的开发建设问题,一度向全球征集建设方案。再三论证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南岸嘴“留白”,保留原生态。
22年来,南岸嘴公园坚定“留白”,客观形成了“名气大而流量少”的现状。去年,南岸嘴公园改造,提升景观品质,不过依然不改“留白”底色。
今年元旦新开园后,南岸嘴公园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的绿化景观,增加了榔榆、榉树等12种乔木,在大树之间种上了30余种灌木及地被,让园区四季花色各不相同。记者前不久来到此处,落樱望江,鸟鸣林幽,优化的交通和休闲设施,让游客们感到更方便更舒适。
杨泗港都市T台
长江旧码头蝶变水岸秀场
杨泗港都市T台。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站在长江上打篮球”,这种特别的体验,成为在杨泗港都市T台可以体验到的武汉新时尚。
杨泗港都市T台北起汉阳江滩公园,南至杨泗港大桥江滩公园,全长2公里,将宽大的观江平台伸进长江之中。凭栏远眺,江风徐徐;奔跑球场,涛声扑面。年轻人来此激战街球,小孩子辨识绚丽京剧脸谱,老年人望水回首……新公园给武汉长江岸线镶嵌了一块“新拼图”,让人有了更酷的亲水体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杨泗港是我国内河航运的第一大货运港,见证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辉煌和汉阳工业发展的历程。后因城市发展,其功能逐渐退化,曾经繁华的码头渐渐废弃。
工业码头承载的是城市记忆。杨泗港都市T台的绿化,以地方性乡土植物为主,由此形成物种丰富、景观多样的“绿色廊道”。部分造型花坛采用了做锈耐候钢板,经过特殊处理的表面,就像码头的货船一样,工业感十足。在建筑方面,则新建了可移动拆卸的彩色集装箱等建筑物,新旧两者融合,丰富了园区景观。
平台两端的玻璃栈道,也是热门打卡地。市民和游客可以靠在围栏上,以辽阔的江面和杨泗港长江大桥为背景,每一张都有大片的感觉。而广场上的龙门吊、地上的航车轨道、围栏边的系趸船,都让人想象以往码头的繁华。新建的国风篮球场,彩色集装箱建筑新颖时尚、风格迥异。
从杨泗港都市T台出发,一路北上,可直抵晴川阁,贯通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汉阳段全线。
中国生态生活:从长江抗洪险段到市民亲水平台
5月13日上午,江风吹江水急,汉口江滩粤汉码头内人流如织,15岁的刘康顺陪着89岁的爷爷逛滨江公园。
武汉防洪纪念碑是刘爷爷每次必去的地方。高37米的石碑耸立在防洪堤上,一颗五角红星,远望如战士头顶军帽上的军徽,立于高处“指挥”千军万马?;希骘钥套琶蠖省端鞲柰贰び斡尽?,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洪水。左右侧面是两幅武汉人民抗洪抢险的浮雕,生动地记录了1954年武汉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百年大洪水的形象。
围着防洪纪念碑慢慢走,刘爷爷又讲起69年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防洪大战——当年,武汉关水位高达29.73米,洪峰流量76100立方米/秒,两项纪录,均为1865年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高值。
当时的武汉百废待兴,136公里堤防残缺不全。党政军民众志成城,战洪水保城市,前方30万防汛大军战斗在堤防第一线,后方31万人整装待命随时补充上前。新武汉以伟大的抗洪精神,战胜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谱写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曲壮丽乐章。
1969年,以防洪纪念碑为核心,滨江公园落成,成为武汉的一个地标。
自那以后,武汉人筑牢江堤防线,将防洪视为“天大的事”,年年岁岁,守卫城市汛期安全,直至战胜更加凶猛的1998年大洪水。
我国在长江上相继建起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长江武汉段建成了“钢筋铁骨”般的新堤防,肆意的洪水在这里变得温顺了,重重水患变成了岁岁安澜,武汉城从因水而生、人水相争,迈进了人水和谐共生的新时代。
20余年来,两江四岸防洪险滩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芦花如雪、江水如练,人民在水岸边、绿树中散步、锻炼、跳舞、放风筝的场景。
2002年10月,汉口江滩一期建成开放,突破传统堤防理念,将江滩与城市景观、人民乐园相结合,融入码头文化、渡江文化、大禹治水、万里茶道和长江水生物化石等特色文化。新江滩成为武汉最热闹的打卡地之一。
2017年,青山江滩创新采用缓坡式堤防设计,让堤防如同绿地丘陵蜿蜒于城市临江道路边,使绿地生态与城市风景融为一体,既提高了防洪能力,又提升了市容面貌。青山江滩获C40世界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
2019年,“城市阳台”概念引入江滩建设,中华路城市阳台、月亮湾城市阳台陆续规划建设,将江滩、堤防和城市土地开发、景观建设一并规划,开放式设计让江滩、绿地、城市融为一体,如同城市观景阳台。
2022年,杨泗港都市T台建成,将废弃的工业码头变为时尚乐园,原来的起重机架变成色彩活泼的脸谱球场、集装箱式观景平台,成为江滩的新地标。
如今,市民和游客们漫步江滩,一步一景,画意浓浓。武汉人与长江相伴相生的故事,一页页展开了新篇章。曾经的人水冲突、城江对峙,变成了今天的人水相依、其乐融融。
(长江日报记者杨丝涵 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