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是关节外科领域最具难度及挑战的手术之一。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髋关节翻修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近期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二十三病室(关节外科)团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金属垫块技术,成功为一位老年患者完成髋关节假体翻修。
年过七旬的田奶奶9年前因左侧股骨颈骨折,接受了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一直恢复良好。
然而近5年来,田奶奶的左侧髋关节总是疼痛不适并逐步加重,近期更是痛到无法行走,生活无法自理。经过多方打听,她慕名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
骨科二十三病室(关节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周伟力为田奶奶做初步检查发现,老人左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磨损,以前置换的人工股骨头几乎完全凸入盆腔,股骨柄的初始位置也不理想。这种情况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只能尽快行髋关节翻修术,否则可导致今后再也无法行走、只能长期卧床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田奶奶及家人都同意接受手术,但是入院后的进一步检查发现老人的情况非常棘手:不光髋臼内壁及上壁骨量巨大缺损,髋臼入口直径明显小于股骨头假体直径,股骨假体紧贴髋臼外入口骨质。
如何以最小的损伤代价取出假体并较好地重建髋臼,成为摆在关节外科团队面前最大的挑战。
学科主任医师雷青、陈松带领团队仔细研究田奶奶的各项影像资料,术前使用3D打印模型模拟手术方案,反复讨论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应措施,最终决定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合型3D打印金属垫块来修复髋臼。
由雷青、陈松、周伟力以及科室副主任医师张卓组成的手术团队为田奶奶进行左髋关节假体翻修术。术中通过充分松解软组织,将头柄脱位取出股骨柄假体,充分暴露髋臼视野,适当扩大髋臼入口,取出深陷而又被“卡住脖子”的人工股骨头,采用3D打印金属垫块+骨水泥臼杯完成髋臼的重建,采用骨水泥-in-骨水泥技术置入骨水泥股骨假体,使髋关节稳定性及下肢长度恢复完好。
得益于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流畅的术中配合,手术的创伤及出血较少,田奶奶恢复较快,术后第一天就顺利下床站立及辅助行走,老人及家人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对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周伟力介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关节终末期疾病非常成熟的手术方式,主要适用于重度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如果发生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反复假体脱位等问题,则需要进行翻修手术。因此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如果出现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以便相关问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