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痛风近十年,未行规范治疗,结果身上多处长出大小不一的痛风石,令人触目惊心!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郑利平提醒广大群众:痛风的危害不言而喻,预防痛风石的发生尤为重要。同时,痛风者可通过CT、B超、磁共振来早期发现痛风石,及早进行干预。
周先生一直在家务农。在田里劳累一天后,总喜欢“喝两口解解乏”,所以每天他都要喝1斤左右的白酒,卤猪肝、猪肠则是他最爱的下酒菜。
十年前,周先生查出了高尿酸(1491umol/l)高血糖(空腹14.46mmol/l)的情况。
除了检查结果高以外,当时并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周先生根本没当回事,开的药要是想起来就吃一次,并没有规范的治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先生出现了双眼看东西模糊的情况,他以为是“老花”,去配了副新的花镜,依旧“我行我素”。
可后来,周先生发现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仅眼睛出了问题,手指、手臂、腿上、脚趾、耳后等全身各个部位出现了隆起,仿佛是在身上长出了石头。
随后,“石头”开始蔓延到全身,并伴有反复发烧,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这可把他和家人吓坏了,赶紧来到医院就诊。
到医院后,接诊的医生郑利平也被周先生这身“石头”给惊住了,赶紧安排其住院治疗。在内分泌科医护团队的呵护下,经过降糖、抗尿酸生成、排尿酸等治疗措施,周先生没有再发烧,血糖、尿酸基本上恢复到正常值。而他身上的痛风石则需要长期的规范化治疗才能逐渐恢复。
“这么严重的病情,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全治疗好的。举一个例子,就好像一座大冰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而一旦形成了冰山,想要完全融化它,也非一日之功,这得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郑利平说道。
什么是痛风石
郑利平医生介绍,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是由于体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而形成的坚硬肿块。它通常出现在耳廓、手指、脚趾、手腕、肘部、膝盖等部位;大小不一,小者如同米粒、针尖,大者如同鸡蛋大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体力劳动的减少,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部分的痛风患者甚至逐渐发展为痛风石。
痛风石多为圆形,中心有较硬的结节,四周为还未结成坚硬如石的尿酸盐结晶。痛风石逐渐增大后,其外表皮肤可能变薄溃破,形成瘘管,流出一些像石灰渣一样的干酪状物质,而且伤口很难愈合。
痛风石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它会在关节附近的骨髓中侵入骨质,进而影响骨髓功能,造成骨髓畸形,或使骨质遭受损毁,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如足趾上尿酸结晶的不断沉积,则容易形成巨大的痛风石,造成行走困难等恶果。
痛风石的形成原因
郑利平表示,痛风石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尿酸血症:这是痛风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和软组织中沉积,逐渐形成痛风石。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会导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增加痛风石的形成风险。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阿司匹林等,可能会影响尿酸的排泄,从而增加痛风石的形成风险。
肥胖:肥胖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增加尿酸的生成,同时也会影响尿酸的排泄,从而增加痛风石的形成风险。
遗传因素:部分人由于遗传原因,天生就容易患上痛风,从而更容易形成痛风石。
痛风石的预防措施
控制尿酸水平: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尿酸水平。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均衡。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少痛风石的形成风险。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石的形成风险。但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痛风发作。
避免饮酒:酒精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石的形成风险?;颊哂Ρ苊庖疲绕涫瞧【坪桶拙?。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高尿酸血症等疾病,预防痛风石的形成。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作为县内分泌疾病诊疗中心,建科伊始就采用“个体化”治疗新理念,遵照临床路径,科学、系统、规范治疗糖尿病,四位一体积极逆转早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