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聂文闻 陈有为
先后经历两次宫颈手术,胎膜早破,在艰难坎坷的怀孕之路上,27岁的李女士如愿迎来了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刻,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顺利诞下一名“小龙女”。历经80天的治疗后,8月27日上午,出生时胎龄26周、体重仅660克的超早产“巴掌宝宝”,重回妈妈的怀抱,并于8月27日出院回家。
27岁的李丽(化名)来自湖北恩施,因体质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受孕十分困难,曾辗转多地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没有放弃求子的希望,2023年底,李丽成功怀孕,让一家人非常开心。孕期内,李女士定期产检,但因宫颈机能不全,先后做了两次宫颈环扎术。
今年5月,孕24周时,李女士胎膜早破,胎动明显,下体渗液,有先兆流产的迹象,当地医院建议转至上级医院治疗。李女士来到协和医院,入院保胎治疗。
“入院时情况很不好,因为有过两次宫颈环扎手术,胎膜早破,炎症指标升高,不排除宫内感染,稍有不慎,随时可能胎死宫内或孕妇因感染发生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放弃保胎是首选安全方式,但患者及家属一路妊娠的艰辛、保胎的强烈愿望及对医生无条件的信任让医生陷入思考与挑战?!弊≡汉?,因一般抗感染药物对患者基本无效,产科夏革清教授、韩黎医生团队立即召开了药学部会诊,治疗组与药学部专家反复沟通,查找相关文献,每日定期监测患者身体情况,最终控制了感染。在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的齐心协力下,将胎儿保到了26周。
6月9日,孕26周时,监测过程发现患者炎症指标再次上升,宫内感染不排除,宫缩症状明显,夏革清教授果断终止保胎,与韩黎医生联合新生儿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通力协作,患者顺利分娩了一名女婴。
令人心疼的是,宝宝身长只有成年男性巴掌大小,体重仅660克,新生儿科为其评分6-7分。出生后,宝宝立即转入新生儿科继续治疗。
一般来说,在妈妈肚子里待满37周以上的宝宝是足月儿,身体各器官基本发育成熟,可以适应外面的世界。胎龄未满28周的宝宝又称为超早产宝宝,体重小于一千克的又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宝宝,救治难度比早产宝宝更高,只能在模拟妈妈子宫环境的暖箱里继续完成器官发育。
宝宝的皮肤如胶冻般泛红,胳膊比成人手指还要细,皮肤薄如纸、血管纤细,生命体征微弱。刚送进保温箱时,宝宝全身青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无法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
“哪怕在旁边大声说话,都可能导致颅内出血?!毙律屏跹抢冀淌谒担律颇D饴杪枳庸幕肪?,降低周围声音、光线影响,让宝宝在保温箱内有安全感地追赶生长。更艰难的是,护理人员在宝宝细如发丝的血管上成功穿刺,打通生命通道。
幸运的是,宝宝足够坚强,并接连闯过了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一系列关卡,住院80天后,体重已增至2.1公斤,转入母婴同室,重回妈妈的怀抱。8月27日,李女士抱着宝宝开心地返回了老家。
“产妇和宝宝顺利出院,离不开我院多学科团队的强大支持,患者和家属的齐心配合也给予我们治疗的信心。”产科夏革清教授表示,高危妊娠孕妇,一定要按高危孕产妇管理流程和指南,严格分级管理,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医院需及时将高危病人转诊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以免延误治疗,导致流产和极早产。
(图片由通讯员陈有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