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王敏 张全录
武汉的吴师傅体检发现左下肺一结节异常凶险,不过,因为位置刁钻,常规穿刺取样方式几乎不可能实现。他辗转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后,医生借助存储了吴师傅全肺三维地图的气管镜机器人,精准定位病灶,成功取样,吴师傅被确诊为早期肺癌。日前,他成功接受手术后实现临床根治,于9月10日顺利出院。据悉,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湖北省首批应用气管镜机器人的医院之一。
9月初,吴师傅感觉胸闷,到武汉一家医院检查,除了发现冠心病外,还在CT影像中发现左下肺背段有一个直径约1.5厘米大小的结节。该结节存在毛刺、牵拉等肺癌病灶的特点,需要尽快从病灶上取样,以便确诊。不过,这个位置通过常规的经皮穿刺(穿刺针从胸部皮肤刺入,刺中肺上病灶的取样方法),几乎无法完成取样。因为病灶位置刁钻,周围还有大血管和中枢神经等重要器官相邻,稍有不慎,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得知这一结果,患者不知所措,辗转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二病区主任杨澄清劝慰患者不要着急,杨澄清告诉患者,目前医院已经引入了“气管镜机器人”,在机器人的精准引导下,医生通过气管镜很容易就能绕开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轻松且精准地让取样针抵达病灶。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气管镜是一种管状气管探查和操作设备,医生将气管镜通过患者口腔送入气管和支气管,通过管鞘内携带的探头及刀、钳和针等设备,检查和处置患者的气管和肺部的问题。传统气管镜的操作过程,不仅考验医生精准的操控技术,还要求医生脑子里有一张清晰的患者肺上地图,以便引导气管镜穿越一级又一级的气管、支气管,精准找到病灶。不过,因为吴师傅肺上的病灶位置刁钻、个头又小,即使是技术熟练的医生也“触之不及”。
今年年初,武汉市肺科医院引入气管镜机器人系统。气管镜机器人系统可以利用患者术前胸部薄层CT数据,获取3D肺部重建,定位病灶,并给出最优手术路径规划。在这一系统的加持下,医生操作气管镜,就如同司机开车时启动了导航系统一样,实现全程实时视野和超视距导航定位双重引导。医生只需按照屏幕上指引的路线,过机器人系统专用手柄,操控气管镜导管,即可就能够精准定位抵达目标病灶位置。
通过这一系统,医生很快找到了吴师傅左下肺背段的结节,成功取样后,确诊为早期肺腺癌。因为吴师傅的早期肺癌在微浸润和浸润期,通过外科手术可以实现临床治愈,第一时间确诊后,吴师傅立即被安排进行了外科手术。9月10日,术后恢复良好的吴师傅成功出院,且无需再接受放疗、化疗治疗。
目前,武汉市肺科医院是全武汉市首批应用气管镜机器人系统进行肺部疾病诊断、治疗的医院。截至9月10日,已有20多名患者,以低创伤、低风险的方式,成功接受了肺上病灶的精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