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赵氏小盗龙展柜前驻足。通讯员刘炼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歆、通讯员徐燕、陈晶、宋艳芳)日前,经过改造升级的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对外试运行。
据悉,去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开启改造升级,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多样化教学实践场景搭建,提供云展览平台及各类交互式观展体验,旨在建设一流的地球科学仿真教学基地。
记者现场看到,多处展区进行了数字化的改造。
“岩石的循环”展项亮相。通讯员徐燕摄
在博物馆二楼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区,博物馆运用透明OLED悬浮影像技术,在透明玻璃展柜上形成浮空立体的化石多媒体图像,观众可以用指尖触碰、放大观察虚拟的化石,显示屏还可以播放科普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在恐龙模型展区,博物馆基于激光扫描数据,用三维技术复原了赵氏小盗龙模型,游客通过点击不同按键,不仅可以了解到赵氏小盗龙的身体特征,还可以看到恐龙的不同形态。
游客通过悬浮屏亲手触摸标本。通讯员徐燕摄
在逸夫博物馆三楼矿物岩石厅,“岩石的循环”展项采用新型的模型与异形投影技术,以充分的视觉冲击、精美的三维动画特效打造酷炫的科普盛宴,生动展示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大类岩石的循环过程,其展现形式为国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首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部长、逸夫博物馆馆长帅斌表示,地大逸夫博物馆将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不断探索新的展现形式,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的可及性,助力师生教学科研,同时为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崭新亮相的逸夫博物馆二楼一角。通讯员刘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