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填表
一滴热血,一份关爱;献血无偿,真情无价。在市中区城西街道吕祖庙社区,有一名被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熟知的“献血达人”——杨国华。
从18岁第一次无偿献血开始,35年过去了,杨国华的6本无偿献血证上,写满了他的“一腔热血”。
同事受伤急需血 18岁的他毅然前往医院献血
4月21日,53岁的杨国华陪着他所在社区的党员、网格员一同来到了位于大洲广场的献血点。由于最近刚献过一次血,杨国华当天不能献血。尽管如此,他仍留在现场指导首次献血的人填表格,也提醒一些献血时的注意事项,俨然是十分熟练的“工作人员”。
“杨大哥是吕祖庙社区的一名支部书记,他坚持献血很多年。”谈起杨国华,吕祖庙社区党委书记钟利萍很是钦佩,对杨国华的无偿献血行为赞赏不已。
虽然当天没法与同事们一起献血,但杨国华依然十分激动??醋叛矍叭找嫦冉?、科学的采血设备,杨国华回想起了自己在西藏的第一次献血经历。
“我在大洲路长大,十多岁便进入部队到了西藏。”1982年,杨国华18岁,高原的自然条件让杨国华又黑又瘦。“那一年,有同事受伤急需用血,当时西藏的储血技术还不发达,只能现场输血。”得知需要献血的消息后,杨国华立刻赶到了医院。
时隔35年,杨国华已经不记得自己当时献了多少毫升血,但他记得,那时没有一丝害怕。“大家都去献血,受伤的同事因此康复”,这让杨国华觉得献血很有意义。
杨国华(左一)同社区党员一起参加献血
为了献血, 他曾追着献血车跑
了解了献血对身体无害后,杨国华对献血这件事更加执着。在部队时,只要有人有需要,他总会赶去献血。出差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也不会忘记献血。那时还没有无偿献血的“光荣小本本”,但杨国华从不在意这些,如此坚持了二十余年。
2004年,40岁的杨国华离开部队转业回到内江。当他再次站在内江的土地上时,他突然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从我内心来说,我觉得对家乡有亏欠。”杨国华说道,“你想啊,我那么小就去外地了,在外面几十年,没有对内江做一点事情,我觉得愧疚。”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的爱心,杨国华也不例外。在常人看来,无偿献血的杨国华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救助了不少病人。然而,他始终觉得,献血这件小事,还不足以回报家乡对他的养育之恩。
前几年,每周六和周日,血站的移动献血车都会停在沱江剧院,杨国华是那里的???。日积月累的献血经历,让杨国华熟知献血常识,在市中心血站忙碌的时候,他还会前去帮忙指导献血的人填写表格之类的。
有一段时间,沱江剧院周围在施工,移动献血车先到沱江剧院停一下,再经过西林大桥驶向福都广场设献血点。一开始,杨国华不知道这个情况。为了献血,有一天他早早来到沱江剧院,结果看到献血车启动开走了,他就一路追着献血车跑,最后跟随献血车到了福都广场,成功献血。
6个无偿献血证
家中长辈反对献血 他用爱心和坚持感化
如今,杨国华家中的6个无偿献血证上,已经写满了捐献记录。“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内江市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献血先进个人”……这些证书记录着杨国华35年的无偿献血生涯。
“粗略估计,35年来,我献的血已经上万毫升了。”这个数据的背后,有着杨国华对初心的坚持,还有着为改变家中长辈观念而做出的努力。
之前,杨国华的长辈(包括杨国华的母亲和他的岳父岳母)反对他献血,认为献血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即便多次同长辈交流,力证献血对身体无害,杨国华依然没有得到支持。
“后来,家中有亲人生病住院,急需用血。那个时候,家中长辈才理解到,是因为平日里那些无私的人无偿献血,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延续病人的生命。”杨国华说,自那之后,家中长辈真正体会到了无偿献血的可贵,转而支持他献血。
这些年来,杨国华除了保持一年一次到两次献血(献血半年后才能再次献血)外,还动员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去献血。在杨国华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和儿子都走上了无偿献血的奉献之路。
对于未来,杨国华说,只要他的身体条件允许,他会继续坚持献血,为那些急需用血的病人带去希望。(全媒体记者 刘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