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和血站工作人员合影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17 年10 月26 日,合肥市民钱江到合肥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很平常,但这已经是他献血的第25 个年头,并且是他第100 次无偿献血了。昨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联系上钱江,听他讲述自己献血背后的故事。
讲述:献血已养成习惯
钱江出生于1965 年,曾在省武警总队当了十几年兵,身体非常棒。1992 年的一天,他通过一些媒体了解到,健康的成年人一次捐献一定数量的血液,对人体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于是他来到合肥市中心血站,一检查,各项指标都合格,就捐献了400 毫升全血。过了大概半年时间,他又去献血了,就这样慢慢养成了习惯,“血站的人都和我很熟了,血液紧缺时他们也打电话给我。”
刚开始爱人是不赞成的,“你不能这样啊,身体搞坏了咋办呀。”年迈的父母亲听说了这个事,也很不安。有一天,老两口给钱江打电话,钱江恰巧又在献血,两个老人急了:“怎搞你一天到晚往血站跑?”钱江就慢慢给他们做工作,这么多年下来,他们也都习以为常了。钱江说,社会上还有一些对献血的误解,他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要正确认识献血。
2013 年的一天,钱江从合肥市中心血站了解到,血站里血小板时常短缺。从那时起,他又开始捐献血小板。捐献血小板对身体的要求更高,每次捐献前检查的指标很多。钱江的身体每次检查都是合格的。捐献血小板很耗时间,“想到能帮到需要的人,心里还是很快乐的。”钱江说。
今年10 月26 日,钱江到合肥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捐献结束后,一名工作人员手捧一束鲜花走向他。原来,钱江捐献血液和血小板已经100 次了。合肥市中心血站为钱江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纪念仪式?;叵刖柘籽?、血小板的25年,钱江非常自豪。
血站:希望有更多“钱江”
昨天,记者联系到合肥市中心血站独采服务科,刚刚报出钱江的名字,科室的金主任就说,“老熟人,他刚刚达到100 次。我们10月26日刚为他举行了一个纪念仪式。”
据介绍,由于近年来对于献血知识的大力宣传,现在不少人对于捐献血液有了正确的认识。像钱江这样的热心市民在合肥市有数十名。金主任介绍,最近几年来看,合肥市中心血站的全血供应量还可以,而血小板则时有短缺。其实,对于一些恶性肿瘤、血液病患者,健康血小板的需求量很大。
金主任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市民对捐献血小板的了解还不够多,再加上捐献血小板对身体的要求本来就高,可能会在无形中抬高了捐献血小板的门槛?;褂幸坏憔褪?,捐献血液相对简单,检查加上采血很快就能结束。而捐献血小板,检查指标多,捐献过程也要几十分钟,这个时间成本可能也让一些捐献者有所顾虑。而正因为如此,对于像钱江这样热心公益、无偿捐献血液、血小板的市民,社会应该给予表彰。
愿望:想死后捐献遗体
钱江的父母亲都是接近80 岁的老人了,如今两位老人的身体都非常好。虽然说,父母健在时就谈及自己的身后事是不太妥当的。但是在采访中,钱江还是透露给记者一个秘密:他想自己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出去。
前不久,钱江试着和爱人商量了一下,爱人不同意。钱江把一些宣传资料带回来给爱人看,正在做她的工作。“一旦工作做通了,我就把遗体捐献志愿书带回来签字。”对于生死,钱江说,他看得很豁达。“烧掉了不就是灰嘛,留下来还可以给人类造点福。”
钱江告诉记者,从1992 年到现在,他献了数十次全血,并且每一次都是献血的上限400 毫升。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一直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