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王振耀回顾汶川十年: 公益行业对社会的慈善热情,最多消化了20%
2018-05-11 16:54:54 来源:公益时报

导读

十年汶川,十年中国公益史。汶川地震带给中国的变化是极其深远的,当代公益的进程几乎始于汶川。在汶川地震十周年这样特殊的节点,我们回首那场地震中的难忘瞬间,也回顾十年来中国公益的伟大进程,更展望中国公益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缅怀伤痛,憧憬希望,《公益时报》今日起将连续刊载“汶川十周年”系列文章,细读为盼!

十年前的5月,时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汶川指挥协调救灾;两年后,他从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职位辞职,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汶川十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公益时报》记者采访了王振耀院长,听这位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中间人”,讲述当年救灾经历、十年公益之变以及他对汶川救援志愿者们的共勉之词。

\

《公益时报》:2008年的时候,您曾感慨汶川地震“把中国的慈善水平至少提升了十年以上”。十年之后的今天,怎样评价汶川地震的影响?

王振耀:现在回头来看,不只提升了十年。

当年中国全民投入救灾,救灾也将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以前大家觉得慈善是少数富人的事,汶川地震后,大家都知道了,慈善是大众的。正因为汶川地震救灾激发出了民众巨大的慈善热情,才会有接下来各种政策调整,特别是针对大额捐赠。

2016年《慈善法》出台,(速度)其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2008年,我在民政部任救灾救济司司长,那时候觉得慈善法怎么也得再等10年20年,或者可以先通过一个“慈善事业促进法”。没想到只有几年时间,就形成了社会共识。

中国社会的大爱大善,汶川地震是一个集中的爆发点。这个爆发点有其基础,一是中国经济发展了,二是政府政策开放了,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及其它一系列政策发布,鼓舞了社会的慈善热情。

所以现在来看,当时说提升十年是保守了,根本没想到很快久出现了百亿捐赠、企业家裸捐,与国际公益领域的交流更频繁,发展出社会企业、公益金融、绿色金融,一步一个大台阶。汶川地震的影响可以说非常长远。

\

2008年5月14日,王振耀介绍汶川地震救灾

《公益时报》: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力量还很弱小,他们是否承接住了社会的热情和期待?

王振耀:不仅当时没有承接住,我觉得到现在也没有。我们公益行业对社会的慈善热情和期待,最多消化了20%。

从政府到民间,都有公益慈善需求。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很多城市在推广志愿服务,老年人、青少年、医疗机构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志愿服务,那么我们公益行业在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方面,有多少帮助?跟一些境外机构在国内做的项目来比较,我们在专业性上差距很大。

再比如,现在很多家族愿意以慈善作为传承方式,而我们的服务在这方面是对接不上的。

另外,慈善组织的支撑系统不成熟。独立的公益学院现在只有我们这里一家,咨询、培训机构虽然有几家,但整体来看很弱。服务不仅仅是指咨询、注册,还有项目设计等等。慈善家的捐赠额度已经动辄几十亿,我们只能设计几千万的项目,能力上有差距。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的内在组织方式、行为方式、内在机制,和社会需求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说政府和社会的慈善热情是一大桶水,那么我们公益慈善界的习惯架构还是碗,这是目前我看到的,也是非常焦虑的。就像我们行业内最大规模的那几家基金会,资金量其实也并不大,让他们再承接几十个亿的话,确实有点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