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我们在深切缅怀8万多遇难同胞的同时,也向数百万名参与5·12救灾的志愿者们致敬!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5·12汶川地震)
“5·12汶川地震”与“中国志愿者元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地震共造成8万多人死亡,37万多人受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然而与唐山大地震不同的是,全国人民第一次万众一心、自愿自发地为了一个共同的救灾目标,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和身体力行地提供志愿服务,巨大的社会资本在短时间内汇聚灾区。
因为5·12大地震,“我们都是汶川人”!中国志愿者首次集中亮相灾区:他们也许是百货商场的售货员、学校里的清洁工和工厂的技术工人,也许是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校大学生,还可能是企业管理者和私营企业主;大地震发生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向单位请假,目的是为了奔赴灾区,去救助素不相识的灾区群众;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医疗、心理救助、救援等专业技能,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的人在危险路段护送灾民,有的人收发救灾物品,有的人给灾民们送饭送水,还有人在医院照护伤员,他们用爱心做着最琐碎的事。尽管灾区生活艰苦、余震不断,但百万名志愿者却仍然活跃在灾区,令世界为之震动瞩目,被灾民称为与解放军一样“最可爱的人”。因此,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来自社会的救灾捐款捐物762亿元(其中捐款652亿元),打破了新中国捐赠史上的记录。有491万名志愿者直接参与了5·12救灾志愿服务,其中,共青团四川团省委在救灾期间共接受了118万名志愿者报名,他们中有组织派遣的志愿者18万人,其他100万人均为公民个人;而来自民间组织和其他无组织的志愿者超过300万人。如果以人均志愿服务时间80小时来计算,则推测5·12救灾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时间约4亿小时,按照当年全国人均工资计算,志愿者为5·12救灾直接贡献价值约为58亿元。
翟雁在汶川地震后赶赴灾区
为什么5·12大地震唤醒了中国志愿者?
2008年5月20日,我在南都基金会的资助和支持下来到四川灾区,开展“512救灾志愿服务调研”项目,与惠泽人课题组老师们一同历时半年与上百名救灾志愿者和十几家参与救灾的社会组织进行现场访谈,亲身感受了志愿者们用他们的生命之躯所散发的强烈的志愿精神。我们的调研从灾难与志愿精神开始:
翟雁参与调研撰写的5.12志愿报告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4万人重伤,其死亡人数是汶川地震的三倍。比5·12汶川地震更为惨烈的“7.28唐山大地震”,为什么没有像“5·12”这样全社会自发参与救灾捐赠与服务?众所周知,1976年的中国正处在重大转折时期,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坚持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文革尚未结束,人民生活处在赤贫之中。那个时候尚没有互联网信息化工具,中国社会也处在碎片化状态,社会组织缺失,公众没有参与的意识和路径。然而“7.28唐山大地震”也成为中国结束文革动乱的催化剂,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中所凝结的“抗震精神”—互助、团结、坚强和奋斗的精神内核,也成为后来像 “唐山十三义士” 举债救灾等众多唐山人参与“5·12汶川地震”救援的志愿精神的写照。
2008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巨大的转型与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三十年所积累的能量与社会向善的力量,已经在中国大地蕴育,就像蓄积热情的火山,等待喷薄而出的机遇。首都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世界奥运会和残奥会,政府从2006年开始自上而下地倡导和推动奥运会赛会与城市志愿服务,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兴起。“5·12”汶川大地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中国志愿者提供了难得的舞台和空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吹响了志愿者集结号,上下万众一心所形成的志愿力量,将中国社会建设推向一个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