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女童保护”举行“六一”儿童?;こ蓟疃?ldquo;女童?;?rdquo;五周年庆典,联合多家媒体单位、公益组织、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涉儿童暴力事件新闻报道倡议》。
随着社会各界对儿童?;さ闹厥樱恍┮卦谛T?、家庭等场所中针对儿童的虐待、性侵、欺凌等暴力事件逐渐被媒体曝光。媒体介入儿童暴力事件的报道,有力地维护了儿童的权益,普及了一些涉及儿童?;さ姆煞ü妫⒔徊酱俳缁岬母谋?。
随着媒介越来越发达,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元化,我们也发现部分报道中存在着一定隐患,例如缺少儿童权利、社会性别的视角,存在“侵犯隐私”“责备受害者”等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因此,我们呼吁媒体更加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更多关注儿童暴力事件的成因、预防和干预措施,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为构建一套完善的预防儿童暴力机制和儿童受害者社会支持体系而努力。
在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汇集研究已有的儿童议题报道指南,结合我国记者的报道实践和经验,向媒体发出关于儿童暴力事件新闻采访报道的10条倡议,希望引起媒体和公众讨论,并不断共同完善。
10条倡议如下:
1、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平等对待任何背景的儿童,尊重每一个被采访儿童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注重?;ず托娜ɡ嵘诘亩ɡ馐?。
2、对于儿童伤害事件,尽量不直接采访儿童及其家人??啥嗖煞媒哟ナ芎Χ娜?,如医生、护士、老师、警察、儿童?;ど绻さ?,以避免对受害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3、确有必要采访受害儿童的,采访前必须告知儿童及其监护人采访目的、采访方式及新闻发出后可能出现的影响,征得受害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同意,并告知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
4、采访受害儿童前,建议先听取专业社工或相关领域司法人员意见,找到合适的采访方式、方法及场所;采访时,确保有儿童监护人和心理咨询师或社工等为儿童提供心理支持的人士在场陪同,采访全程尊重上述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5、避免对受害儿童多重采访,不让儿童重复讲述痛苦经历;建议媒体在此类采访中积极共享采访内容,减少集中大量的拍摄、问询等,以减少对受害儿童的刺激和伤害;不用诱导和诱骗的方式来获得信息。
6、不将儿童置于危险之中,不暴露令儿童感到羞辱的事件,不用儿童的痛苦经历或创伤事件再次刺激儿童;当无法确认被采访的儿童是否正在处于危险之中,建议考虑放弃采访。
7、尊重儿童隐私权,不使用受害儿童的真实姓名,对受害儿童的声音和图像做适当处理,不使用能推断出受害儿童身份的资料,如具体住址、学校、社区等文字信息以及图片。
8、尊重儿童的形象,慎重使用儿童处于被贬抑状态下的正面照片、或衣不蔽体或裸体的照片;不采用调侃、戏谑和嘲弄的漫画或插图。建议不过分关注受害儿童受害前的生活细节,避免将受害儿童类型化、罪错化。
9、建议公众媒体与儿童媒体在报道上有不同的重点,儿童媒体可经常向儿童报道防暴知识和相关信息以及受害后的求助方法,公众媒体可注重报道儿童暴力的预防和干预的信息。
10、精心选择报道素材,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避免使用夸张性语言、渲染侵害儿童权利的细节,不使用带有暗示性的语言;不重复性别刻板印象,从性别平等角度报道女童议题;从儿童权利的视角报道有关儿童的议题,避免“标题党”。
联合发起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新华公益 凤凰网 新浪微公益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 女童?;せ?爱小丫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