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一条道路,路灯长期不亮,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一位退休老人自费装灯,照亮过往行人回家路。这样的举动让人感佩。没有任何人要求他去装灯,这种自发行为,利己利人,充满了朴素的善意,温暖人心。
路灯不亮是民生问题。工业开发区是功能区,离市中心较远,为实现特定生产功能而建。厂房建成,工人到位,不表示功能就完成了。功能区也是生活区,以生产为本,也要以生活为本。及时解决民生问题,无论什么原因,不应该比别的地方迟一步、慢半拍,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宜居宜业。
路灯是市政设施,长期不亮,形同摆设,应该有部门来管。然而,黑灯瞎火十多年,附近居民经常吐槽、反映而迟迟没有解决,以至于让人“实在看不下去”自费装灯。这样的事情,不能不让人感到汗颜,折射出有关部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问题。
居民有所呼,有关部门就须有所应。“黑灯”路段尚未移交,也许是个客观情况,但这不该成为让市民长期摸黑走路,对安全隐患听之任之的理由。相关方面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及时协调解决,把黑灯路段都点亮。城市中,还有没有路灯长期不亮的情况,都应该做一次全面的检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还要让市民在黑暗中摸黑走多久?
“一枝一叶总关情”。路灯不亮也许是小事,解决起来并没有太大难度,但这些小事却让人民群众感到不舒服、不方便、不愉快。这些关乎民生的“小事”,正是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怨最恨的事。这类烦心事点滴积累,就会降低生活品质,磨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政府工作的大事,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每一件“操心事、烦心事”做起。对标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标一流城市的品质追求,这些小事就很扎眼,都是亟待解决的大事。要少一些借口、理由,多一些责任、担当,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及时回应诉求,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过得放心舒心。
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