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得到关爱慰问,不是在乞讨,不必用尊严去换取,更不必在镜头前“卖惨”
沈彬
一篇普通不过的基层干部慰问困难家庭的报道,在个别媒体歪曲之下成为一场舆论风波。
年前,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基层干部到三林镇慰问困难户,就有自媒体言之凿凿把被慰问家庭的一张红黑漆桌子,说成价格不菲的红木家具;没有证据,就把一架普通钢琴说成价值38万元的施坦威钢琴。这波报道引发了网友广泛质疑,这两户家庭被贴上了“豪华装修困难户”“30万天价钢琴困难户”的标签,被推到风口浪尖。
1月29日,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新闻办对此做出回应:两户家庭的确属于困难户,有钢琴的这户人家,小汤(化名)患有自闭症,家里一半的收入用于康复治疗;另一户家庭中,母子双双为残疾人。所谓的“豪宅”只是经适房,钢琴是多年前买的二手雅马哈,不是天价施坦威,桌子不是红木的,双门冰箱大约价值5000元。
的确,之前曝光过不少“假贫困户”闹剧,严重刺痛过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
但是,这次事件并非如此:一个自闭症家庭,一个双残疾人家庭,因为一次正常春节慰问(慰问金为1000元),因为家里没有像人们臆想的家徒四壁,相反显得窗明几净,就成为宣泄不良情绪的道具。哪怕是权威信息公布之后,还有不少人在“泛酸”:“比起这样的困难户来说,我更需要得到安慰。”
贫困户也应该有自己的尊严,他们得到社会的关爱慰问,属于正当权利,并不是在乞讨,不必用尊严去换取,更不必在镜头前“卖惨”。两户家庭都是因病致贫,无论从保障房的交易政策,还是从人道的角度说,有一间遮风避雨的经适房,都不是这个家庭获得社会关爱的障碍。
“有房”不意味着他们就不是贫困家庭,不意味着他们就能自己解决因病返贫之困。现代社会中,贫困的概念是多个层次的。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一旦将自己栖身的房子变现,就会流离失所,这是基本的常识,更是围观新闻应该有的人性温度。
困难家庭也可以窗明几净,也可以出于自身需求攒钱买一个双门冰箱,这并不算奢侈的事情;一个自闭症患儿家庭没有被病魔击倒,而是通过学习钢琴发现生活之美,这背后反映的是弱势群体身上的不屈和执着。
对于公帑的流向,的确应该受监督,但是监督不是要剥夺弱势人群的体面和尊严。曾几何时,获得助学金的贫困大学生被限制花费,甚至连手机都不能买,如今社会的宽容度已提升了很多。
当地政府部门称,事件被媒体关注之后,对两户家庭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恳请媒体和网友尊重困难家庭和残疾患者隐私,不要过度关注”。达到相关标准的困难家庭获得救助,本就不必卖惨。不允许贫困家庭有尊严地生活,这不是舆论监督,而是对弱势群体的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