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黎氏族谱》,难解黎元洪身世之谜
2014-01-07 10:04:04 来源:汉网论坛


《黎氏族谱》,难解黎元洪身世之谜
 
村学究

原本关注《黎氏族谱》的人并不多,因纪念辛亥百年的热炒,关注和研究黎大总统的人多了起来。毕竟《黎氏族谱》传世不广,未必都能如愿一睹“尊容”。



黎元洪一支的世系完整无缺

据本谱载:黎元洪这一支祖籍江西豫章(今南昌),约在明朝洪武年间,黎旭、黎旦两兄弟由江西豫章的碎瓦墩迁至湖北黄陂。黎旭为弟,膝下有五子,仅长子舜臣、三子舜元随伯父黎旭同行。他们的出发地“碎瓦墩”是个讹传的地名,在今南昌的移民始发地只有筷子巷和瓦子角二处,筷子巷保存下来了,而瓦子角已荡然无存。瓦子角原本是说书、演戏的勾栏瓦舍,毁损后若大场地尽为残砖破瓦,故名瓦子角,这片废墟便成为移民集散的场所。故可推断谱中记的“碎瓦墩”是瓦子角。所謂“墩”,破砖破瓦堆积如墩状,亦证“碎瓦墩”是瓦子角的讹传。因移民需从瓦子角中转,因此可断定黎旭、黎旦两兄弟是豫章籍。黎旭始居黄陂中和乡,复迁黄陂北乡黎家楼。黎舜臣原住黄陂小西门外大板桥,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在黄陂新城乡的黎家河(今属大悟县)。黎元洪便是舜臣这一支派的后裔,是舜臣的第十三世孙。黎舜臣传到黎元洪的曾祖父黎世义 已历9代,族裔分布在黄陂、孝感、商城、罗山、安邑(黄安)等地。黎世义生有二子,长子国荣,次子国彦。黎国荣亦有二子,长子即黎元洪的父亲黎朝相。从《黎氏族谱》的世系所载,自黎舜臣至黎元洪一代,中间无断代的缺失环节,所载资料应是基本可信的。
   且慢轻言“可信”,某些个事当你深信不疑时,质疑便不期而至。

黎元洪身世的“鄂之黄陂”与“皖之宿松”之争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如同旧时达官习以藉贯为名,如张居正又可称为张江陵,黎元洪称黎黄陂,即是对藉贯的认同,这是无可非议的。不料有人提出黎元洪藉贯是安徽宿松县。话题得从民国之初说起。
早在武昌首义后的第七天,《神州日报》上就发表了署名为鄂中武士所撰写的《革命军总统黎元洪小史》一文称:其先世为皖之宿松人,自其祖与父经商于湖北,遂改入黄陂县籍19111021出版的《中华民国报》第一号上发表了题为《黎元洪》的文章,所刊载的内容与《神州日报》基本相同,1912年一家小报刊出了一条轰动性的花边新闻,其通栏大标题为《大都督后院泄天机,黎黄陂不是黄陂黎》。报界纷传的这些文章,黎元洪肯定是读过或听到过的,黎元洪的态度是姑妄听之,不予反驳,给人的感觉是他对祖藉宿松的默认。不过,面对众说纷纭,终感众口铄金之危,黎元洪决定正式向黄陂黎氏认祖归宗,委托黎大钧组织族人修编了现存于大悟档案馆的《黎氏族谱》。
“质疑”并未就此嘎然而止。时至20世纪8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李新等人主编的《民国人物传》第二卷中所载张振鹤撰写的《黎元洪》沿袭了《神州日报》的说法。19853月《宿松名胜》名人小传中也记载:“黎元洪原籍宿松松塘庄,后因其祖父在湖北经商,遂入籍黄陂。”后续还有猛料。黎承望发表
《也说黎总统身世“谜”》(《发展论坛》2010年第11-12,安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称:宿松黎氏“25岁(同治癸亥1863年)的黎次山任湖广督标精锐左营管带,大概就在这一年或稍前他结识了黎元洪生母陈氏。26岁时调直隶正定营、山西绛州、蒲州练军等营,这一年黎元洪出生。黎次山结识陈氏的时候,才二十五六岁,家中有正妻汪氏,已生二子,尚未到纳妾的年龄,要为自己的前途考量,抛下陈氏奔赴山西、直隶,可能就在这时或稍后,黎朝相续娶陈氏是有可能的事。
黎元洪生母为陈氏,此说未必无据,然而证据又何在呢?侯杰的《百年家族黎元洪》书末附录一黎元洪家族世系简表栏内说黎元洪还有个哥哥叫黎元圣。 陈氏嫁黎朝相时虚岁14,绝不可能14岁还能生育黎元圣,黎元圣应是黎朝相前妻所生?;楹罄璩嘈率匣鼗期?,不久便首生黎元洪。黎承望认为,宿松黎次山是元洪生父,黄陂黎朝相是元洪养父,这就是黎元洪的双重身世谜底。如果基于这种考量,民国初期在外界纷纷传说黎元洪系宿松人氏时,他听之任之,不予反驳,就属情理中事。如果基于这种考量,民国三年在时局变乱纷乘,元洪寻找生父未果的情况下,他暂入鄂黄,寄籍江夏也属情理中事。黎承望还认为:黄陂黎氏自洪武初年迁入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黎元洪出生,已历500年,从黎舜臣至黎元洪仅历13世。也就是说黎元洪家族的男子平均38年才能生出下一代男孩。代代平均如此,这族谱的系统性、科学性、真实性,足以让人疑。宿松黎氏从明洪武二年至黎次山的大儿子宗斡出生(咸丰六年,1856年),487年间已历18代,平均约27年,这才符合平均30年繁殖一代的规律。又,民国四年六修的宿松《黎氏宗谱》共39卷另加卷首计40本,民国三年所修大悟《黎氏族谱》才8本。两者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悬殊?表面上虽是篇幅的对比,实际上是人丁的对比。宿松《黎氏宗谱》民国四年六修之后,尚有七修、八修,而大悟《黎氏族谱》在民国三年修过之后,不曾有过续修,这又是为什么呢?或是黎元洪有难言之隐?如果基于这种考量,黎元洪及其子孙对于他们的鄂籍族谱、祖坟、神主牌位、黄陂乡亲的处理方式方法也就完全可以破解了。

关于黎元洪身世的“鄂之黄陂”与“皖之宿松”之争,黎氏族外之人还真难断其是非曲直。
 

黎元洪系出太平天国洪秀全家族吗?

《黄陂文史》第一辑曾刊载原上海文史馆馆员薛民见的文章《黎元洪姓氏之谜》。其父薛端性在民国元年前后撰写过《华阁随录》手稿,抗战时毁于兵燹无存?!痘笏媛肌肪故铺炀频奶岢?ldquo;元洪的祖父国尧,本来姓洪,与洪秀全同族,太平军初克武昌后,即官于斯……”。 薛民见据其父的《华阁随录》手稿,及自已采访所得,提出数点论据以证其事。兹整理如后:
元洪祖父国尧实姓洪,原系太平天国要员,官于武昌。太平天国失败后,为避免搜捕,更不得不改名换姓,匿居黄陂僻乡,以避清廷耳目。命子改名朝相,字以辅臣,均寓不忘天朝之意。长孙命名元洪,元即原,与源亦同义,显系寓洪氏之意。
在天津元洪宅内祠堂中,检查其历代祖先神主,除元洪父亲朝相,母亲陈氏,继母崔氏各神主写有生卒年月日外,别无官职;各神主新旧、大小、木质、式样,均不一样,似非事后追立者。其祖父国尧、曾祖父世义神位,除名字外未注一言,似有难言之隐可知矣。
民国三年之前黄陂黎氏曾修过《黎氏族谱》,现存无多,只有一部原由黄陂县立第九中学教师黎少川保管,后移交其堂兄弟保管。经查明,此谱不仅未有元洪记载,即其祖父及近支嫡亲,均无踪??裳?。一九二四年黎大钧发起修订黎族宗谱,方开始谱入元洪一支,集稿完毕,尚未成印,抗战时期正副谱储藏于武昌千家街宅内,又复散失。
元洪出生于黄陂县塔耳乡东厂畈沙岭岗,元洪母亲确系流浪至此待产,元洪实非本地人,系在洪杨末年避乱流浪抵此者。
据原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武昌首义时曾充湖北陆军第十六团团长兼汉口守备司令之许兆龙云及:一九一二年(民国二年,时日已失记)。以有要事就商元洪,冒风雨过江,值元洪与侧室黎本危(原名红宝)口角,因嘱传达停接来宾。许以师生同事关系,且与本危又属素识,故未经传达,径自入室,亲闻元洪不准本危今后再姓黎。危亦答:“尔不许我姓黎,我仍姓??梢樱嵌?/font>(指元洪)能姓黎吗?亦应复尔姓。”
湖北省政协《辛亥首义回忆录》主编贺觉非在研究此一问题时亦提出:“元洪家庭生长在十九世纪黄陂僻乡,既非读书世家,又非资产阶级及地主官僚家庭,取名之文雅,实不类当时农村常用之字义,似有其客观因素存在”云云。
吴江杨天骥,字千里。曾任政府秘书长,后知无锡县事。—日傍晚,因要事求见黎于寓所,见其纱袍黑褂奠祭于堂,所设灵位则有洪国游(洪国游系洪秀全祖父)。
这些论据未必见之正史,或是采于稗官。于是武汉大学治辛亥史专家萧致治教授认为,其所根据的证据多系传闻与猜测。其实反映的是当时民众对武昌首义的认识,并根据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做出这种多多少少看似有几分附会的牵强解释。在这种牵强解释的背后是民间因武昌首义而唤起的对太平天国的回忆。
当然,黎元洪祖父或曾参加过太平天国、或是洪秀全族人,倘若能挖掘出新的史证,恐怕这又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故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