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消息(通讯员 殷莉红 潘怡新)10月14日,“武昌区司法城管工作室积玉桥工作站”在该区积玉桥沙湖苑社区挂牌运行。据悉,这是该区全市首创“司法城管工作室”机制后,将该项机制从武珞路“条”向街道“块”拓展、从主干道“点”向社区“面”延伸的又一有力举措。同时,新机制纳入新元素,公安干警合署办公联动联勤,是努力探索法治城管的创新和尝试。
【背景资料】“司法+城管”的工作模式——源于武昌区“柔性执法”和“路长工作制”的创新突破和延伸
1、“司法城管”——为缓解矛盾纠纷推行“柔性执法”方式,由此而带来的思考及探索。近几年,针对城管执法中的冲突和矛盾,武昌区积极探索各种“柔性执法”方式,如2011年在粮道街城管执法中队推行的“队列静默执法”形式、“三步式”执法(首次免于处罚、再次签订承诺书、三次处罚。此外还有洪山区的“鲜花执法”、江岸区的“举牌执法”等),虽然商户认为“这样的执法新新鲜,没有简单的一收了之”容易让人接受。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样的“柔性执法”虽然不失为缓解矛盾的一种手段,却透露真城管人的无奈,不是依法行政的有效途径。“司法城管工作是”即是为了真正将城管执法纳入法治型执法轨道,依法管理的有力探索。
2、“司法城管”——“路长工作制”构建“大城管”格局,由此引起的尝试及探索。
2013年,武昌区城管委在全区主干道推行“路长工作制”,将执法队员从办公室赶到马路上推行“路长制”,在同一条路上,大家职责打通,发现问题,不分你我,立即解决。全区道路管理水平因为路长工作制而改变,同年,武昌区获得了全市“大城管”考核排名第一。
2014年,全市开展“城管员考核”,“最差”、“最好”城管员的每月评比及公示,进一步推进武昌区“路长工作制”落实、进程及实际效果。
同年5月,武昌区城管委在武珞路“路长工作岗”挂牌成立“司法城管工作室”,在全国首创“司法+城管”的组合执法模式,区司法局委派2名人民首席调解员常驻、1名律师定期到城管一线开展工作,为辖区经营户、临街单位提供普法、法律咨询等服务,并参与、见证、监督城管执法工作??枇鞫翁谩⑽嫉辣ㄌХ⒎琶夥咽郾ǔ挡⑹缘愎娣毒确窕疃?。该工作自开展以来,《人民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分别聚焦武昌区“司法城管”的经验做法。
上述做法,均是由管到治的现代城市治理模式上作出了创新和突破,是武昌城管人思想观念、执法观念和治理观念的变化,武昌城管催生了城管制度的革新和进步,在全市均属首创,让市民得到了益处,也获得了市区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认可。
【延伸拓展】“司法+城管”模式由路段向街道拓展,由主干道向社区延伸。为进一步深化司法城管工作机制,该区决定在积玉桥街推行区域性司法城管工作机制,该司法城管工作室设在沙湖苑社区。
据悉,随着近几年的旧城改造,积玉桥街辖区内新兴小区日益增多,且随着小区入住率的升高,社区内门点开业经营活动增多,超市、集贸市场商业等功能活跃起来,因此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力量也需及时跟进。
另外,积玉桥街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全市大城管考核排名中靠前,有着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基础。在积玉桥街道推行该机制,也是基于该区域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管理的需求需要。
【再创新举】“司法+城管”新机制,再纳新元素——整合公安力量联动,全市在首创司法、城管、公安“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与基于武珞路“路长工作岗”设立的“司法城管工作室”不同之处在于,积玉桥街挂牌成立的“司法城管工作室”,除了保留了司法调解引入城管执法外,还将公安干警力量纳入了新机制,形成司法、城管、公安“三位一体”的联动联勤工作机制,这在全市又是首创。
据悉,该工作站里,除律师每周四到岗外,武昌区司法局安排首调员程桂香、武昌区公安分局积玉桥派出所社区民警将进驻工作室,同首调员、城管执法人员合署办公,联动联勤。
城管、司法、公干干警将启动“司法+城管”“四项机制”——即:联合普法、宣传机制;提前介入、干预机制;全程参与、见证机制;纠纷调解、处置机制。公安干警介入后,将更多发挥预防和制止执法纠纷或突发性事件的职能,不仅对工作室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行为予以维护,同时为公民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
据该区城管委负责人介绍,这一机制如能够真正实现,将有效地增强城管执法的严肃性和刚性度,促进城管执法的文明与规范,促进全区城市管理真正走向长效化、法制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