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动帮着国家工作人员出售“权力”,“亲朋好友”、“专家学者”和“退休干部”,成为行受贿犯罪的专业经纪人,且成为主力军。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向媒体透露,该院反贪局在近两年办理的贪污贿赂案件中,很大一部分出现了“行受贿代理人”,这种犯罪新模式正悄然滋生。
“行受贿代理人”这种犯罪新模式的滋生,虽然很丑陋很无耻很恶劣,但公众也不必太生气,因为这毕竟与近年来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每年都有不少“老虎”和大批“苍蝇”落马有很大关系——贪官们已经明白,在反腐的高压下,在反腐机制及举措不断刷新、电子偷录偷拍设备非常普及、利用自媒体举报贪官的效果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毫无顾忌地当面接受贿赂,无异于自己找死。但他们又无法遏制自己的贪欲,于是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坚决避免与行贿者直接见面等办法确保自己安全受贿。这样,就让因种种原因和目的而行贿的人当面向官员送钱送物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只要有需求,就会有“贿机”,于是,以“曲线操作”、“中介服务”为特点的“行受贿代理人”应运而生。
“行受贿代理人”为何多是“亲朋好友”、“专家学者”和“退休干部”这几种人?很好理解,因为“亲朋好友”与贪官有着血缘、交情和贴身的优势,“深浅话都能说”,不可不利用;因为“专家学者”都有一定名气,又有“中立”“正直”的文人形象,贪官和他们来往可显得光明正大且“虚怀若谷”,不可不利用;而退休干部也不可小觑,他们虽已离开官场,但其在官场人脉及知情“知俗”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剩余价值,不可不利用。这些人知道官员及其家属的住处、爱好等信息,不但能确保让官员放心受贿,而且能急贪官所急所需而把钱物送到“点子”上,成功率很高。只要事情能办成,双方皆大欢喜,“行受贿代理人”不愁得不到丰厚的“中介费”。这种事做得上瘾了,做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成为一种职业甚至产业了!
“行受贿代理人”的出现,导致腐败行为更加隐蔽,增加了打击的难度,绝不可任其泛滥成灾,我们必须拿出更有效的办法让官员们“伸手必被捉”,否则,在反腐压力没有达到足够大的前提下,在反腐机制没有瞄准他们的“七寸”、没有捏住他们的“软肋”的情况下,无论倒下再多的贪官,他们仍然会觉得是那些贪官太笨太粗心太不动脑,仍然认为自己有空子可钻,仍然觉得有更可靠的策略和办法躲避风险。如果是这样的话,国家反腐的决心和声势越大,他们改变受贿思路的动机就越大;我们抓获的大小贪官越多,他们设计“行贿受贿新模式”的创新能力也越强,其他新的行受贿办法会继续和反腐机制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