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乾羽:贿选院士调查”不能止于厘清事实
2013-11-27 20:31:12 来源:

对于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以参评院士为名所贿的巨额究竟花在什么地方,司法机关正在进行调查。不少院士表示,希望对张曙光贿选案一查到底。(9月29日《京华时报》)

厘清事实是调查问题的第一步。在张曙光参评院士的过程中,到底有没有组织人员进行学术成果造假,以及到底将巨额索贿花在了哪里,花在了谁身上?这两个关键的问题必须梳理清楚。这种梳理既是对全部事实的界定、对所有责任人的确定,也是对铁道部门公信力与院士评选制度权威性的一种维护——— 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出了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所以,事实必须得到厘清,若任由传闻存在,则事实将一直模糊,公信力与权威性也无从体现。

在追问事实真相的同时,有一个角度的反思也应该同时展开。那就是张曙光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贿选院士?作为一个熟稔规则的官员,之所以花巨资贿选,一定是因为想要得到的东西值得贿选。这就意味着,在张曙光看来,院士的头衔值得其花巨资追逐。而这种判断也不为张曙光所独有,在现实的语境下,院士早已不只是荣誉称号,院士所直接享受的津贴,以及院士在科研项目审定上的话语权和科研经费争取上的主动性,让人们看到了院士身份的价值所在。

这就意味着,在调查张曙光贿选时,也应该从事情发生的背景中去审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的发生。这些原因有没有制度层面的,有没有普遍性,带不带有观念性,需不需要从根本上予以改变。

恰恰,在张曙光贿选的个案背后存在这样的问题,贿选的产生源自院士的身份变异,以及评选的有机可乘。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修复。具体而言,要想真正消除院士贿选,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院士制度回归到一种荣誉,让院士与经济利益、各种评选拉开适当距离,并给院士崇拜降温;二是,让院士评选更加公开透明,在评选的过程中始终以学术成果说话,而不仅仅是由评审说了算。两个手段,前者是根本,后者是眼前的应急举措。

院士身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这种荣誉需要个人守护,也需要制度?;?。如果一个人没有荣誉感,院士身份就会成为其谋取利益的工具,而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荣誉感就可能逐渐丧失。所以,对于已经出现的贿选传闻必须厘清,同时对院士制度也应该更深入思考:如何让院士身份成为人们竭尽所能、细心维护的荣誉,如何让院士在世俗诱惑面前回归科研本位,如何让院士的评选过程更加公开公正?这需要提高人们的荣誉感,更需要制度性的变革。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