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揪“蝇贪”, 让制度紧盯“微腐败”。湖北省纪委自推行和运用“大数据”监督系统以来,“疗效”十分显著!12月14日,新华社聚焦报道《千万元违规资金是如何被追回的——透视扶贫中的“大数据”精准反腐》,讲述了湖北十堰的“反腐故事”。而在今年十月,《人民日报》也曾刊文《湖北运用大数据“科技反腐”》,同日,该文也被新华网及中国政府推至首屏转发,报道通过各类数据传递了湖北在大数据反腐中取得的成绩。
“大数据”督查发现隐形变异 “问题线索”40.64万条
“李某是领导干部余某的家属,在吃低保”“纪某有工作、有公司、有车仍在吃城市低保”……当湖北十堰房县纪委工作人员将全县人口户籍、车辆及发放低保、领取种粮补贴等数据信息,导入湖北省运用大数据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平台时,一批穿着“隐身衣”侵占惠民资金的“微腐败”问题立即暴露出来。
原来,今年以来,十堰市纪委在收集整理2014年以来全市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相关数据信息基础上,建立了8个方面的“源数据库”和15个方面的“比对数据库”。全面比对、重点扫描。“一月一督查、一次一方案”,深挖“四风”和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今年以来发现隐形变异问题线索40.64万条。
“民生尤其是扶贫监督不力,惠民政策就难以‘放水到田’”。十堰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胡超文说,“‘大数据’下的精准监督,让我们找到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纵向延伸的好抓手。”
人在做,云在算
3586名违规人员退还1483.25万元
当前,我国正在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大量资金不断向基层一线倾斜。而如何防范基层民生领域的腐败行为,正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尤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任。
“打破县市区分别收集的壁垒,由市工作专班对人口、户籍、商品房、车辆等全市性数据统一收集到位。”十堰市茅箭区纪委负责人坦言,这既减轻了县市区的工作量,又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覆盖面和针对性。对于一些收集较为困难、工作量大的数据,如国有企业人员数据,由人社部门通过调取缴纳医保、社保记录收集,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在做,云在算。”十堰郧西县羊尾镇政府干部李新,多领了265元的粮食补贴被数据录入。他深有感触地说:“小便宜今后是绝对不敢占了。”他不仅上缴了违规资金,还赶回老家竹坪村宣传政策,促使村里退回违规资金5万余元。据十堰市纪委介绍,在两个月时间里,全市就有4586名违规领取惠民资金人员被“数据铁笼”系统录入,主动退还违规资金1483.25万元。
10月9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文《湖北运用大数据“科技反腐”》,报道通过各类数据传递了湖北在大数据反腐中取得的成绩,并使用“快速”、“强大声势”等关键词表明对湖北反腐工作效率和力度的肯定。同日,人民网将此报道推至其首页。新华网及中国政府网均在第一时间转载了该文,体现了央媒对湖北大数据反腐工作的关注及成绩的肯定。
湖北省对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有效的完成了行政工作,从舆论的“大拇指”中,不难看到科技运用得益所收获的民心。这种“名利双收”的方式,自然也将被广泛运用。
典型案件
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金隆社区原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宗斌虚报冒领城市低保金案
2008年至2016年,张宗斌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采取伪造户籍、身份证资料等手段,违规申报低保,骗取低保资金249164.03元,其中张宗斌个人分得117810.08元。案发后张宗斌采取收买知情人和伙同其他涉案人伪造证据等方式,企图掩盖违纪事实,对抗组织审查。2016年9月,江夏区纪委给予张宗斌开除党籍处分,违纪资金上缴财政,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财政管理所原会计黄华套取国家粮食补贴资金案
2012年至2015年,黄华在负责申报川店镇粮食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及秸秆焚烧补贴工作中,利用职务便利,以虚报粮食面积的方式骗取国家惠农补贴资金共计438605.7元,用于其个人开支。2016年7月,荆州区财政局给予黄华开除公职处分,荆州区监察局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建始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邱承蓉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农村“五保”资金、民政救助资金案
2009年至2015年,邱承蓉任职长梁乡民政办主任、县民政局优抚股股长、局办公室主任期间,以其父母、亲友的名义,先后数次采取造假、虚报等方式,骗取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及民政救助资金共计106037元。2016年9月,建始县纪委给予邱承蓉开除党籍处分,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