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龚乃超 程吉)武汉市蔡甸区,古称沌阳县,迄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知音故里、莲花水乡”的美誉。近年来,在武汉市委、市政府和蔡甸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武汉市城管委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蔡甸区城管人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新的进展。2017年4月,蔡甸区被评为武汉市首个省级生态区,2017年12月,蔡甸区被评为2014-2016年度省级文明城区。由于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突出表现,蔡甸区城管委自2014年开始,连续4年在武汉市6个新城区考核评比中排名第一,201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荣誉的取得离不开蔡甸城管人的辛勤工作,也离不开蔡甸城管人的聪明才智。多年以来,蔡甸城管人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以外,还积累了大量的好方式、好方法、好策略,为武汉市乃至全省城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蔡甸区的城管工作,总结起来,八个字——一个引导,四个强化。
所谓一个引导,指的是舆论引导明方向。即通过微博、微信、书籍、展板宣传、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共同的观念,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典型,将党的十九大代表、环卫女工蒋扣分的事迹编成微话剧巡演,成为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张全新名片。二是编印教材。联合蔡甸区教育部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在武汉市新城区率先编印《走向文明,拥抱美丽蔡甸》城管德育教材。三是开通微博。目前已开通的城管政务微博,吸引粉丝近2万人,成为蔡甸区第二大官方微博。四是引入媒体。蔡甸区城综委办公室与各类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突出问题进行跟踪报道,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舆论引导,蔡甸区城管宣传工作硕果累累。
所谓四个强化,指的是基础设施强格调、“门前三包”强落实、队伍建设强能力、数字管理强手段。
基础设施强格调,指的是四个方面:一是道路维修。按照每年10-15条的进度对蔡甸区道路进行提档升级,重点实施了蔡甸大道花街、树藩大街、莲花湖大道、茂兴路等5条道路路面立面整体改造工程。二是亮化工程。2017年,蔡甸区政府投入资金近亿元,以蔡甸城关、中法新城和后官湖湿地公园为重点,利用“湖、山、绿、桥、楼、路”六大亮化载体实施景观亮化,全面提升了蔡甸的城市生活品质。三是环卫建设。投入资金约50.5亿元,重点规划建设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中),建成日处理量200吨地埋式垃圾中转站3座,垃圾转运台11座,对蔡甸区近2000个自然湾的敞口垃圾池全部进行密封式改造,更换新式钩臂箱近4000个。按国家卫生城市二类公厕标准,新建、改造社会公厕40座。四是农贸市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1处。
“门前三包”强落实,指的是蔡甸区城管委把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作为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成立门前三包办公室,制定《蔡甸区“门前三包”考核奖惩办法》《农村清洁示范户评选奖励办法》和《农户“门前三包”检查考核制度》,将蔡甸城关主次干道临街所有企事业单位、门店业主、居民农户全部纳入“门前三包”管理范围,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配发专用垃圾收集容器1.2万余个,实现了“门前三包”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建立了80余人的“门前三包”市容监督员队伍,对蔡甸城关实行网格化管理,每月采取“红黑榜”公示,并对违反“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当事人进行依法处罚。
队伍建设强能力,指的是通过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开展“面对面、听期盼”和“转作风、提效率、树形象”等专项行动,组织城管党员干部和执法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参加“两学一做”党员主题日活动和红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提高城管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执法水平,从而全面实现城管机关和城管队伍在能力上的提档升级。
数字管理强手段,指的是蔡甸区城管委成立城管“110联动”指挥调度中心,投入近600万元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天受理城市管理各类投诉。对照“受理、立案、派遣、督察、核查、回访、结案”的工作流程,对各类交办件、投诉件进行处置。年均接处警约5000次,接处警回告率、市长专线办结率、应急处置率和无线呼叫应答率均为100%,群众满意率每年均保持在90%左右。
一个引导明方向,四个强化固基础。蔡甸区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能够取得今天的荣誉来之不易。然而,对于蔡甸城管工作而言,这些都已经属于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进新时代,蔡甸区城管工作战线全体干部职工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蔡甸区“追转超”“绿色崛起”,以全新的面貌,饱满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方向,巩固基础,进一步创新思路,积极作为,努力开创蔡甸区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