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48张方桌叠十层高台供雄狮腾跃 新洲高台狮子失传百年再亮相
2018-02-27 08:26:00 来源:荆楚网

图为:万人争睹高台雄狮。通讯员邱新明摄

图为:一鼓作气向十米高台攀爬

  楚天都市报 记者叶文波 摄影记者邹斌 宋枕涛 通讯员邱新明 程书雄 王林军 实习生 周诗梵

  昨日,武汉市新洲区迎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演在问津书院广场举行,失传百年的施家湾高台狮子“重出江湖”,引来万余观众喝彩不断。组织舞狮的施裕昌老爹表示,“高台狮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要继续挖掘抢救,代代传承”。

16个非遗项目云集问津书院

昨日上午9时许,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新洲区问津书院广场,这里锣鼓喧天,各街道舞龙、舞狮队齐聚一堂,万余群众围观。区文化部门介绍,此次前来参演闹春的,共有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场,牌子锣鼓、高跷亭子、高跷狮子、民俗歌舞八十八行等省市非遗项目,一起在广场精彩上演。新洲皮影戏、新洲善书、湖北大鼓等曲艺类非遗项目,则在问津书院内演出。非表演类的非遗项目,如猫头鞋、汪集鸡、张店鱼面等技艺也都以现场制作或展示成品的方式出现。

高跷亭子表演,由成人双脚踩着近一米的木制高跷,肩上背着“山”字形或“出”字形的特制钢架,架上分别坐着3名幼儿。踩高跷的人手舞足蹈,随着欢快的锣鼓节奏,一招一式动作新奇。背架上的幼儿,双手合十,作拜年恭喜状,如同纱锭旋转般不停地翻滚,令人叹为观止。表演村民说,该民俗表演源于明正德年间新洲的张旗牌湾,迄今已有5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施家湾高台狮子的六大绝活

施家湾高台狮子表演,将当日的闹春活动推向高潮。

48张老式八仙桌,叠成金字塔般的十层高台,高约10米。在喧天锣鼓声中,两人舞起雄狮,从第一层直跳跃到第十层高台顶,站梅花桩、玩绣球、衔物、吐瑞,场面壮观。

表演的组织者、年已75岁的施裕昌介绍,不同于南狮的高台打斗,也不同于北狮的地面翻滚撕咬,施家湾高台狮子侧重于高台上舞动,展现狮子的高大、雄壮、顽皮与文明。

老人向记者揭示表演的“六大看点”:一、一鼓作气从一层攀爬至第十层;二、顶端踩梅花桩;三、十米高台上衔物;四、十米高台向两侧观众吐瑞,一侧是“学习十九大精神”,一侧是“向全区人民拜年”;五、十米高台双脚滚绣球;六、十米高台逐层跳下,落地翻滚。“最有难度的当属衔物。狮尾的人需将狮头的人扛起,雄狮昂首挺胸,用嘴把礼物咬下来。对舞狮者的体力、技巧是很大考验?!笔┰2怠?/p>

失传百年后展演渴望代代相传

楚天都市报记者了解到,600余人的施家湾当天出动198名男壮劳力,参与了搭台、助威和表演。狮头、狮尾分别由施家湾高台狮子的第八、九代继承人施春华、施家红担任。

据施裕昌与新洲区文化部门介绍,施家湾高台狮子表演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近300年,现已传承至第9代,其间一度于1908年失传。该项目失传100多年后,经过近两年的重新挖掘、抢救、整理,于2017年11月 11日在施家湾里表演,此次表演则是首次向新洲全区展示。

展演成功让上万村民大饱眼福,也让满面皱纹的施裕昌老爹备感欣慰。老人更坚定地说,高台狮子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继续努力挖掘、抢救,在施家湾里要做到“老带新,熟带生,师傅带徒弟,父亲教儿子,兄长教胞弟,一代代传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