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孤独300年的小诗《苔》走红 传统经典在现代演绎下焕发活力
2018-02-27 08:40:00 来源:荆楚网
.TRS_Editor P{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1;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日,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上,号称孤独了300年的清代袁枚诗作《苔》,被支教老师梁俊改编成歌曲,唱哭无数观众。一起走红的,还有改编成歌曲的《将进酒》《明日歌》等古诗词。在湖北,唱古诗词早已成为一种流行,深受大学生和少儿的青睐。

  孤单的小诗成为励志流行语

  将《苔》改编成歌曲的是贵州乡村教师梁俊。节目中,孩子们用天籁之声演唱的《苔》刷爆朋友圈,也让人们记住了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两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把它记录下来。

  除了《苔》,梁老师在两年的支教生涯中,将50首诗词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拔颐浅僭缬幸惶旎崂肟诿缮?,不能教他们一辈子,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些诗?!?/p>

  在《经典咏流传》里,《苔》《明日歌》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汪明荃、罗家英、王俊凯、王力宏、等歌手,加上机器人、饶舌、吉他、钢琴等新“搭档”,让观众耳目一新。97岁高龄的许渊冲也出现在节目中,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翻译为英文诗歌,并由四国艺术家配乐,中国的二胡、法国的古典吉他、蒙古的马头琴加上印度的萨朗吉琴带来的四重奏让观众震撼不已。节目播出后,不少歌曲在冲上各大音乐平台榜单。“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成为2018励志流行语,点燃了众多年轻观众。

  作家梁晓声评价:“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配乐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很贴切,是我没有想到的?!?/p>

  唱古诗词在湖北受青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武汉市水果湖区域的一家国学教育机构,一群5、6岁的孩子唱着木兰诗,手舞足蹈地做着符合诗中意境各种工作。一名教师告诉记者,用歌唱和舞蹈的方式教孩子们学习诗歌已经好几年了,这种方式能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词,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记者现场看见,一个6岁的孩子边唱边舞,完整地背下李白的长诗《蜀道难》。

  而在湖北举办的中国诗歌节,武汉诗歌节上,武汉地铁诗歌节上,吟唱《离骚》《楚辞》等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活动场场人气爆棚。在武大、华师的等高校的校园诗会上,弹着吉他唱诗成为每场诗会的必备节目。

  “将经典与现代娱乐形式相结合,这样的传播、学习方法是一种创新,切合了大众的需求,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被惺Ψ洞笱难г翰┦?、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杨红办的蒙正课堂,用微信课堂教小学生学习《论语》,她对记者说,经典一直在被传唱,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配乐,比如邓丽君唱过李煜的词,王菲唱过苏轼的词,杨洪基唱过杨慎的词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明星在唱,而现在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成为明星,成为大家关注的聚点。创新让传统经典在现代演绎下焕发活力,让国学从神圣的殿堂,走进我们的生活,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本意是指,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要走得太远。但现在交通工具这么发达,并不一定适用??梢愿桓鲂碌慕馐?,孩子们如果要出去玩儿,不要走远了,不要离开父母的视线,如果确实走远,就需要告诉父母到哪里去了。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历程中,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将博大精深的中华语言化成了连接时间、空间与情感的纽带,《经典咏流传》用朗朗上口、涓涓入耳的旋律,唤醒它们强大的力量感,尤为注重讲述人物与诗词、与音乐相关的人文故事或生命体验,将千百年流传下的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或境界与当下时代紧密结合,找到共同的精神之源,让其中蕴含的中国风骨古今观照,得到传承和发扬。从《三字经》到《声律启蒙》,化繁为简的国学经典,饱含着先人独特的处世智慧和生活感悟,咿呀学语的孩童在似懂非懂中摇头晃脑所习得的,是传统文化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珍贵观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