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卢霜)4月1日上午10:30中央电视台对折达公路考勒隧道质量等有关问题进行曝光,甘肃省折达公路是一条投资近16亿,却被举报“工程质量差”,特别是这条路上的“考勒隧道”。国家信访办在接到举报之后,要求甘肃省立即组成专项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随即,专项联合调查组要求相关部门对隧道封路进行加固整修,计划2017年11月28日完成整改。目前,距计划整改完成的时间已经过去四个多月了,但记者现场走访发现,所谓的“整改”就是隧道重新粉刷了一遍,对此,施工方敷衍了事,监理方搪塞忽悠,甘肃省公路管理局建设管理处表示无能为力,甘肃省交通厅信访办也表示不归我们交通厅管,还表示“你出大事故了不去找交警啊……把电话给我们小保安?!?br /> 一、舆情敏感度达75.85%
监测显示,事发至今,全网信息量13013条,其中微博7768条、网站1646、新闻1269条、客户端894条、微信737条、论坛331条、政务162条、报刊88条、博客57条、视频52条、外媒9条。微博是主要舆论场,而网站、新闻、客户端、报刊等传播量也较大,由此可见,目前事件的媒体关注度和网民关注度均处在高热状态。
二、关注热度排名湖北居第八
从关注人群的地域分布来看,对甘肃扶贫公路事件关注度最高的省份依次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其中北京传播热度最高,传播量超过3635条。湖北的舆情传播量为410条,位列相关榜单第8位。
三、网民对处置结果高度关注
根据对新浪微博、微信以及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的1000条网民跟评梳理发现,网民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感倾向,一是对处置结果高度关注、期待严查,二是吐槽大项目工程偷工减料现象,三是吐槽涉事人对媒体记者的态度。具体观点倾向如下:
1、期待严查、静待结果
@木_染_:作为甘肃人,只想说:终于查到甘肃了!务必要严查。
@-来日可期--:甘肃人恳请中央请严查甘肃的所有方面。
@涵毅赵:国家最重视的扶贫工程都敢打折扣,最基本的对人民负责都做不到,何谈为人民服务?
@孔赋:希望后续能爆出处理结果。
@沉诚:不单是问责啊,得查处有没有违法
@耘上彩弘:这不光是不作为的问题吧?修路的钱去哪了是不是也要好好查查?
2、为记者监督行为点赞
@英俊的黑猫:这个新闻真的做得好啊,记者真是硬钉子,从上到下每个单位都找,别人搪塞他下午去,他就下午去等着,搪塞他周一去,他周一真的去。佩服佩服。
@醒了阳光:为央视记者的坚持刨根问底点赞。
3、吐槽涉事人的回应态度
richardwjq:这个交通厅的女工作人员,态度也太恶劣了。
@反正我叫吴哈哈:你说接待记者都这样,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去那不就直接轰走了吗?
@sodapop20609:记者在交通局待了两天,愣是没人来接待。哈哈。
@咕噜ll咕噜:那个女工作人员作为信访办的人态度太恶劣了吧,百姓还敢来反映问题吗?
4、吐槽项目工程偷工减料现象
@牵着蜗牛散步_I:杨处长倒是说了句实话:现在形势就是这个形势。
@向俊涛:很多地方都存在吧!希望全国清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
@鲁塞夫0:类似的偷工减料的太多工程了,承包工程的人都想多捞点钱!
5、反思项目监管缺失
@天晴_心语:16个亿啊,这钱都是到哪里去了?工程建成这样?当时怎么验收合格的?建设监理单位的职能呢?非要等到出事那一天才彻查?以牺牲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代价。
@Han_UCAS:央视充当了监察委的工作。
@资深腐竹:自己监督自己,这种事不正常吗。
三、媒体强调制度监管和完善
要整改的不仅仅只是扶贫路。相关部门绝对不能对其再轻描淡写了,而是要站在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角度对此工程进行真正的“动手术”。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是组织监理方、施工方对这条扶贫路进行彻底的检查评估,然后在接受社会监督的条件下,科学整改,确保扶贫路成为“放心路”。当然,对于二次整改无效的问题,当地需要认真反省,并要主动对存在的监管不力和官僚主义作风等现象进行严肃问责。尤其是思想僵化、认识不高、担当不够、纪律松弛等顽疾不改,将给政府公信力带来极大伤害。所以,直面问题、从严从实解决问题理应成为首选的整改态度。(荆楚网)
病根还得从治理系统中拔除。当地也已经认识到,路出了问题,病根还得从治理系统中拔除。从现场初步勘查和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此事至少暴露了四方面问题:隧道不按设计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和严重安全隐患;公路局成立的专项联合调查组履职不到位,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上级主管部门明显存在行业监管不力、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信访接访不守规矩、相关人员不作为、推诿扯皮。在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时,涉事方也是能推则推、敷衍塞责。(人民日报)
暴露出权力傲慢等三个主要问题。从行政体系运行逻辑看,出现此次事件,暴露出背后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行政惰性太强,相关部门和官员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将行政体系最为恶劣的一面展现无遗。二是行政效率低下。问题并不出在常见的部门职责不清上,而是出在责任单位履职不到位上,很是少见。三是政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应性很差,在处理上访及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显示出权力的傲慢。(侠客岛)
折达公路问责不能全靠央视镜头。监管部门何在?国家信访局都收到了举报,当地监管部门会一无所知吗?建设者作假,监管者不力,“豆腐渣”就是这样炼成的,安全隐患就是这样埋下的。央视曝光后,甘肃省交通厅再次成立了调查组,短短的通报稿件里,出现了很多个“立即”。这种立即赶赴现场、立即整改的劲头当然很好,知耻而后勇的态度也值得肯定,但是,这些“立即”为什么不能来得更早些呢?折达公路质量安全问题的警钟,不该等着央视来敲响啊,国家信访局之前已经敲过了呀!(济南日报网)
必须彻查折达公路偷工减料背后的腐败问题。工程建设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背后必然存在严重的作风问题。工程建设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背后极可能存在着腐败问题。对折达公路质量问题进行作风与腐败问题双查,才称得上全面的调查。也只有全面查清、查处相关问题,才能使扶贫路质量问题得到彻底有效整改。也只有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从严从快进行处理,才能形成震慑,以绝后患。(长江网)
“刷墙整改扶贫路”不仅是形式主义?!八⑶秸姆銎堵贰保堑湫偷男问街饕?。相关部门如此敷衍了事,简直就是在拿公众安全开玩笑。当然,此事仅仅反思形式主义作风,还远远不够,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认真梳理。首先,“刷墙整改扶贫路”如何通过验收?其次,16亿的投资为何还会缺钢筋?再次,工程权责为何如此混乱?权责的模糊,导致了相互推诿,相互“甩锅”。最后,工程监督去哪了?很多监管环节都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效果。(红网)
扶贫路成“豆腐渣”,如此恶劣须一查到底。作风问题光靠呼吁是没有用的,还需要问责机制跟上,在加强作风建设的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的长效机制。不仅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建,监管部门也要建,进了整改报告的名单就意味着将责任终身背在了身上,不管你调任哪里,是在职还是退休了,该查的查,该承担的责任承担,如此才能将作风问题解决好。(钱江晚报)
别让庸官懒官堵了扶贫路。扶贫攻坚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打硬仗,啃硬骨头。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作风虚火降下来,脱贫工作才能真正硬起来。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覆盖全国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已经开始,甘肃考勒隧道这个“造假样本”,也应成为开年第一个“打假样本”。唯如此,才能回应群众的意见与诉求,才能让扶贫路真正连通民心民意,让扶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