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赋
这几日,在琴台大剧院,连续欣赏了两场由中央歌剧院与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新创作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真心觉得好看!
民族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故事,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争相传颂。她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家国情怀、慷慨蹈火、责任抱负与忠勇孝义,还有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闲适与从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慷慨赴死、保家卫国、共赴国难,成为华夏民族群星谱中一颗最是耀眼的繁星,理所当然地,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成中的一个重要“中国符号”。
巾帼英雄的动人事迹,长久以来,也竞相成为舞台艺术一再挖掘表现的重要题材。20世纪四十年代,欧阳予倩编剧的电影《木兰从军》,吹响了现代中国女性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斗号角;京剧、豫剧《木兰从军》,先后被艺术大师梅兰芳与常香玉搬上戏曲舞台,“谁说女子不如儿郎”的慷慨发问,成为现当代女性争取自由解放的震聋呐喊;新世纪以来,以花木兰事迹改编而成的戏曲、影视、舞台剧、声乐作品更是老树新枝,佳作频现,其中尤以总政歌舞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袂创作演出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为翘楚。此剧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担纲“女一号”,艺术地呈现了民族英雄花木兰的光辉形象,登上了世界顶级音乐殿堂,唱响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美妙的旋律,长久回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黄河的巨浪惊涛与蓝色多瑙河的涟漪柔波,交汇出全人类“祈祷和平、守望幸福家园”的美丽交响。就连一向热衷于用西方视角推销本土价值观的美国迪士尼公司,也被中国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女英雄的神奇故事所吸引,乐此不疲地制作了一部美国版《花木兰》动漫电影,自觉充当起了中国形象的代言人——花木兰的强大世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女英雄的故事常演常新,长盛不衰。
木兰故事,汗牛充栋,前人之述备矣。我所感兴趣的是:武汉黄陂,木兰故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不循老路,巧妙地、艺术地、创新性地打好“花木兰”这张历久弥新的文化牌,在浩如烟海的同类艺术作品中,接续文化传统,另辟创作蹊径,求变求新,避免走入重复的老路,这实在是摆在出品方与创作者面前一个重大且严肃的考题。从现场演出的热烈氛围与观者的切身感受来看,事实证明,舞剧《花木兰》的创排是成功的,反响是热烈的,回味是悠长的。
舞剧《花木兰》的成功,一是体现出了出品方“不拘一格、放眼四海、艺术至上”的气度与胸襟。近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一再被借鉴、复制与效仿,热度不减,高烧不退。为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多地耗费巨资,结合风土人情,搭建实景舞台,配以情景歌舞,声光电效,狂轰滥炸。以笔者有限的观剧体验,多地基本上是循着“兴冲冲一日游加上闹哄哄情景剧”的模式来打造旅游景点,试图吸引游客。情景歌舞剧,热闹,好看,一窝蜂,平原居多,高原甚少,高峰几无,堪称艺术精品的舞台剧更是少之又少,更多地则是抽象的、华而不实的、看后无感的应景之作。而舞剧《花木兰》的出品方却不同,严格遵循史实,基本上是忠实于乐府民歌《木兰辞》的情节,以纯粹的、艺术的眼光,来打造该剧,我们丝毫看不出半点的“黄陂特色”,这在当今“谁投资、谁做主”,插播、嵌入、植入、软广告大行其道、受众“几乎可以理解”的制作潮流下,出品方的胸襟与胸怀的确是令人称道与感佩的;二是这部舞剧所孜孜追求的“精品意识”。本剧从编剧、作曲、导演、指挥、乐团、主演到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创作团队阵容等方方面面,堪称国内顶级。最让人过耳不忘的是,作曲家杜鸣用他的妙手,写出了《序曲》田园牧歌的诗意恬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肃杀与紧张,生离死别之际“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悲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慷慨与洗练,卫将军与花木兰月下抚镜、憧憬浪漫爱情时的悱恻缠绵,及至女英雄对敌方战争遗孤柔儿的悲悯,还有决战时“擂天鼓,杀声寒,旌旗漫卷动地哀”、八百壮士白衣素缟、哀兵视死如归的豪迈与悲怆,间或以小步舞曲或轻击鼓点的句式,点缀出“月下军营花木兰与军中男子同睡一榻”时的情何以堪与夜不能寐,还有沙场演兵谨防卫将军识破女儿身时的诙谐与俏皮。在这部宏大的交响曲中,奏鸣曲式的快板,活泼灵动,如小鹿畅快奔跑山林;复三部曲式的慢板,回环往复,优美与悲怆的旋律,动人心弦,时而让人热泪难禁,戳中心窝,时而振聋发聩,豪情激荡,让人热血沸腾;中、快板的小步舞曲与谐谑曲,穿插其间,演绎战场之外的人之常情与月下思归以及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奏鸣曲与回旋曲式的快板交替推进,经由中央歌剧院著名指挥家许知俊与演奏家的巧手,立即呈现出丰富、立体、多层次的音乐形象,让人豪情溢胸,有踏歌起舞的动感与冲动;仪仗的威严,卫将军的英勇,花木兰的凛然,男女主人公的情窦暗生,柔儿的俏皮,柔然士兵的残忍,木兰父的老迈,少年花木兰的灵动等一个个鲜明的音乐形象,就在这巧手的开合挥洒、指尖弓弦的压捻推拉、金色铜管的渲染烘托、打击乐器的鼓点激越中,无限丰富与生动起来了。
作为“以肢体语言叙故事”的舞剧,“花木兰”一角由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近年来活跃于舞剧舞台的海政文工团青年舞蹈家郝若琦饰演,卫将军由风头正健、斩获多项国际、国内舞蹈大赛桂冠的青年舞蹈家黎星扮演。二者古典舞功力扎实,外形漂亮俊朗,形象气质俱佳,肢体语言炉火纯青,十分完美地演绎了这对光照千秋的旷世英雄的威武形象,极好地契合了广大观众心目中长久以来所塑造与希冀的审美想象。舞美设计,也极尽写意与空阔。两轮反向旋转的大舞台外圈,寓意“家与国、世俗人生与社会属性、田园与战场、爱情与死亡、战争与和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撞与悖反;父亲所赠的铜镜与代表止戈为武的冷冰冰的刀枪,月下的浪漫与战争的冷酷,都以简约的舞美铜镜为布景,或圆或破,或阖或拆,从而起到烘托家国命运颠沛辗转与誓死捍卫的故事主题,观众的心,也就在灯光的明暗转换、舞台的大张大合、音乐的晦暗明亮、演员的呐喊彷徨、剧情的起伏跌宕之间,攥紧了,捏碎了,开心了,抒怀了——舞剧,这部集合了多个艺术门类的新编民族舞剧,在艺术的长河中,她必将闪耀出更加夺目璀璨的光芒,我期待并坚信着。
作为“复兴大武汉、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挖掘“汉味文化”、讲好“湖北故事”,展现荆楚风貌,一直是我省广大宣传文化战线同志们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并勉力躬行的重要主题。监利县荆州花鼓剧团推出的新编现代戏《小城大爱》、仙桃市花鼓戏剧团推出的历史剧《陈友谅》、天门市花鼓剧团创排的《茶缘》,公安县打造的现代歌剧《有爱才有家》,武汉市新洲楚剧团创排的历史剧《悬鱼太守》、武汉市楚剧院创排的《万里茶道》、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创排的《妹娃要过河》以及剧院楚剧团新排的现代戏《犟妈》,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推出的歌剧《八月桂花香》,武汉市京剧院先后创排的“汉口女人三部曲”之《吉庆街生活秀》、《水上灯》与《美丽人生》,湖北省京剧院新编的现代京剧《在路上》,武汉说唱团打造的系列“汉味”贺岁方言喜剧,武汉市歌舞剧院推出的歌剧《高山流水》、武汉人艺创排的新编话剧《王荷波》等等,都是发掘荆楚故事、艺术表现本土历史与现实主题的精品力作。作为我省综合艺术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阅,及至今年春夏之交,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重磅推出了创排达5年之久的新编历史民族歌剧《楚庄王》,引起空前热烈反响,连同本次由央地联袂创排上演的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我们完全可以自信而又骄傲地宣布:艺术重镇在荆楚,好戏连台精彩多!
作者简介:刘赋,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现任中国建筑总公司武汉四环线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