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河南鹤壁市鹤山区杨邑水库周边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
杨邑水库是我市兴建的第一座水库,位于鹤山区鹤壁集镇南杨邑村南汤河河床上。数十年来,它为周边农田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为下游居民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对维护区域水资源平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灰鹤、野莺、苍鹭等国家?;ざ锢创似芟ⅰ?/p>
精心选址兴建鹤壁第一座水库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农业之基。鹤壁位于太行山东麓,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下水深藏在百米以下,自古以来水源就比较匮乏。
“1957年鹤壁建市后,由于缺水,影响到工农业发展,甚至有些大型企业因用水困难中途停建,解决用水问题迫在眉睫?!焙咨角指本殖す狼傧蚣钦呓彩?。
为解决城区防洪和农田浇灌问题,1958年,当时的市政委员会决定兴建水库。
水库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一系列规划和论证。据杨邑水库碑记载,1958年3月,市政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工程指挥部,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南杨邑村及周边实地勘察,收集水文地质资料,科学论证水库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终,我市选定南杨邑村附近的汤河河床作为水库的建设地点。
1958年5月5日,杨邑水库建设正式拉开帷幕。这是我市兴建的第一座水库。
“杨邑水库距离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地中山不足10公里,距离大胡不足5公里,附近还有棉纺厂等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说,杨邑水库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郭卫琴说。
66年前,11岁的田福喜在长辈的带领下,见证了杨邑水库建设的过程。他跟着大人一起筛砂石、扛大筐、运石头、挖沟渠……曾经的小男孩儿如今已到古稀之年,时光带走了田福喜的青春年华,却带不走他对杨邑水库的浓浓情谊。
“水库刚开始叫联盟水库,后来改成杨邑水库?!碧锔O菜?,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有的只是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决心和勇气。
田福喜告诉记者,大家心齐得很,不仅施工人员全力以赴,就连周边村庄的村民也自发来干活儿。在大人的影响下,小孩子放了学也会到工地上帮忙。
“我从筛砂石干起,后来去挖输水洞,一天干下来裤子全是湿的。那时候连个小推车都没有,大家干活儿全靠肩挑手提。运送石料的筐很大,用两根草绳拴着。运送一天石料,草绳勒得肩膀上全是血印子,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钡蹦晁饨ㄉ韫さ厣系氖?,对田福喜来说犹如昨日。
“附近煤矿捐赠了探照灯,大伙儿趁着这亮堂劲儿,加班加点地干,心里就想着早点儿把水库修好?!碧锔O不匾?,工地上人山人海,白天红旗招展,晚间灯火通明,日夜不停,到处是号子声、夯土声、钢钎声,激荡人心。有时候太累了,工人就把几架手推车拼凑在一起,铺点儿稻草,直接倒在上面睡。
吃睡在工地,两班轮着上,不舍昼夜。没有推土机、铲动机、打夯机,完全靠人力用锄头、手推车、石硪、石磙苦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4个公社3584名村民自带行李、工具和口粮,仅用50天时间就筑起了一座土石大坝。
在建设过程中,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了大坝修筑、石方开采、卧管铺设、溢洪道开挖等关键工程。至1958年6月25日,共完成14万立方米土方工程和0.28万立方米石方工程施工,大坝已初具规模,水库蓄水能力达203万立方米。
“刚建成时,坝顶只有两米宽,不像现在,沥青路面,还能通汽车。”田福喜说。
1959年冬,相关部门继续完善大坝土方工程;1961年夏开挖溢洪道,将底部降低3米、拓宽至16.7米,水库最大泄洪量达185立方米/秒。
随后几年时间,相关部门又陆续完成了大坝加固和溢洪道拓宽、降低等后续工程,使水库的防洪能力和灌溉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水库建成后,对东窑头村、西窑头村等周边村落的农田灌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库也为棉纺厂等当地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确保了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临危不惧护卫百姓平安
△杨邑水库四周绿树环抱,环境优美(鹤壁日报社记者 李少杰 摄)
从杨邑水库的坝顶往下看,平静的水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其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养鱼设备,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为静谧的水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田福喜站在坝顶,思绪回到几十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澳峭碛晔浦?,真是前所未有。山洪与雨水汹涌而来,迅速将水库填至极限,堤坝被冲开一道大口子……”
1963年8月,鹤山区连续7天遭受暴雨侵袭,日降雨量达到360毫米。雨势之猛,雨量之大,实属罕见,杨邑水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8月8日这天,杨邑水库水位升至溢洪道口,情况危急。10时许,水库里汹涌的巨浪卷着一棵合抱的大树滚滚东去,突然,这棵大树横亘在25米高的水库大坝上,水面很快升至距坝顶不足1米,坝基下沉,外坡出现30米长、2寸宽的裂缝,大坝随时有崩塌的危险。
大坝下方万余名群众危在旦夕,抗洪抢险成了摆在干部群众面前紧迫而首要的任务。政协鹤山区委员会原副主席冯孝回忆,杨邑水库地理位置重要,周边人口密集,市防汛指挥部迅速反应,决定由时任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李庆杰和时任鹤山区区长武凯、副区长马景明等负责查看巡守和加固杨邑水库堤坝。
夜幕降临,雨势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猛烈,通往大坝的道路被洪水阻断,探查大坝情况的任务变得异常艰难。为了探明大坝情况,马景明带领15名大坝守护员手拉手越水过坝,走到中间时突发意外,一名同事不慎落水。马景明见状,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救,自己却不幸被洪水卷走。直到8月9日上午,人们才在下游的六矿铁路桥旁找到了马景明的遗体。
暴雨如注,杨邑水库险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时任鹤壁矿务局三矿党委书记梁玉堂率领矿工百余人抵达现场,迅速投入紧张的抢险工作。
田福喜回忆,当时,水位快要漫堤,三矿的工人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投入战斗,拓宽溢洪道,开挖副溢洪道。众人齐心协力,最终守住了大坝下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线。
多次修整筑起安全防线
水库大多居高临下,是城镇、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头顶上的“一盆水”,一旦失事,将对下游造成灾难。
自1963年洪水过后,我市先后召开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推进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会,部署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历经多次修整与加固,杨邑水库逐渐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
1963年冬天,为了保障大坝通行安全,相关部门在溢洪道上修建了石礅木桥。1964年春,相关部门又对大坝进行了全面修整。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邑水库的加固工程也在不断进行。从1967年的木桥改造为钢筋混凝土桥面,到1975年冬的大规模除险加固工程,再到后来的坝体裂缝回填处理、平卧管闸门改造、坝心灌浆处理及防浪墙的增设,每一次修整都凝聚着鹤城人民的心血与智慧。
1975年至1976年的那次除险加固工程,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市除险指挥部组织775名工人,历时近7个月,完成了土方、石方、混凝土等多项工程任务。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杨邑水库的防洪能力,也为其后续的运行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不断修整,如今的杨邑水库,汇流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30万立方米,最大水面26.7公顷,最大泄洪量723立方米/秒,矩形卧管过水流量1.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33.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20公顷,养鱼水面13.3公顷。
△杨邑水库(鹤壁日报社记者 苗苗 摄)
进入新时代,杨邑水库的管理和运行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22年,为了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库的移交接管工作,市水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相关部门协商沟通,最终决定将杨邑水库由市水利局移交给水库所在地鹤山区水利局,由鹤山区水利局负责运行。
“我们深知杨邑水库对于鹤山区乃至全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性,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水库的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应对。同时,我们还强化日常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水库工程设施的完好和安全运行,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焙咨角志殖す敝痉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杨邑水库的传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价值,而是意味着其角色和使命正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转型升级。在加强养护的同时,杨邑水库更多地承担起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新功能。杨邑水库带动周边区域绿色发展,继续以它独有的方式为这片土地和人民带来新的福祉。
鹤壁日报社记者 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