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激励学子的奖学金古已有之
2024-09-09 12:20:00 来源:青未了

文|闻之

近日,各地高??悸叫有陆笱牡嚼矗芏嘌;嵯虼笠恍律樯芨髦纸毖Ы鹬贫龋悦憷ё佑屡恃б蹈叻?。其实,古代亦有针对寒门学子的奖学金制度,包括提供学习费用、旅费以及生活补助等形式。

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扩大了取才的范围,把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了一起。为了促使本地宗族的贫寒学子能够顺利通过科考,朝廷和地方制定了各种制度,设立助学机构,从卷资、路费、贺金等方面给予贫寒读书人各种资助。

到了唐代,这种助学形式的制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如中央资助考试落榜者回家的路费,还给一部分粮食,可以免费使用驿馆的交通工具,如果考生生病了,朝廷还免费负责医疗;地方上则免除了举子的渡船费。

在宋代,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政府针对那些地区偏远的学子,可以凭卷(也就是现在的准考证)免费使用驿馆的交通工具、免费借宿驿馆。朝廷和地方还专门设置了“贡士庄”与“贡士库”,扩大了资助范围,不仅包括州县的贫困学生,还包括士子,甚至扩大到士族的后人。所资助的项目甚至包含了士子的婚丧嫁娶。由于朝廷给予的补助有限,达官贵人还会解囊相助,或是将购置的良田经营起来用于资助学子求学。例如江西吉州庐陵县的一个庄约中规定,将田产收租兑换成现银,到了考生赴考时,再发放用作旅费。

到了明代,助学方式更加完善?!懊餍艘岳矗酪灾埔迦∈?,取明经而已?!背⑹敌醒镏?,还大力提倡民间机构捐资助学,创办了众多义学、宾兴等助学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招收贫寒生童,为寒门学子提供读书应试的机会。万历年间,当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以及多种形式的募捐,把得来的资金一半用在教育上,有时地方上还会把没收的赃款规划到这一类支出上。

宾兴馆是由清代惠州乡绅为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而建的会馆。

清朝时期,对士子赴考也有一定的资助,该项支出属于财政岁出的“科场之款”,主要包含路费、旅费、驿马、允许驰驿,赶考的考生可以凭借兵部火牌到驿站领马,一路驰驿赴京考试,不需支付马食;回程照领。同时还设立了专门的经费用于资助寒门学子赴考,这些经费包括“主考路费银、科场供应银”等。此外,民间也会有很多捐款、捐田的方式资助考生。

古代的助学制度,是伴随着汉代官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立五经博士,设置太学,“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汉一书·儒林传序》)。所谓“复其身”有两个意思,一是免除这些弟子的徭役,二是向其提供食宿。

汉代中央太学的设立,给地方设学以积极影响,在汉政府的号令下,地方设立了各级学校,分别称为府学、州学和县学,班固《东都赋》曾对此状况进行描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痒序盈门?!敝诙喙傺б卜抡罩醒胩У墓娉蹋宦啥匝庖?,提供食宿。

汉代的学制为后代所承袭,其在官学中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的做法亦在其中。如在官学时兴时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生多是为避役、为食而来,“多皆相从饱食而退”,以至时人感叹:“嗟夫,学业沉陨,乃至于此?!惫傺Т笮说奶拼嘤小熬甑鹊?,不进者停厨”的记载。到了明清,更有了廪生之称,意为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生员(在官学中就读的学生)。

岳麓书院

除了官学以外,书院也给予学生食宿之地。书院兴起于宋代,一般远离府县,或藏于名山,或依山傍水,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向求学者提供食宿。朱熹《崇安县学记》说:“诸生无所仰食,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倾记,斋馆芜成,率常更十数年乃一闻弦诵之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地方官学提供食宿的意义。明代以前,书院多为民间集资而设,但它维持学生食宿的经费却很充裕,如清代史学家全祖望说有的书院“有书库、有祭器,门廊庖福,纤悉毕备,有田租以资学者”。也有一些书院是接受政府资助的,使得“其田上之赐,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

清代以后,书院逐步沦为科举的附庸,许多书院完全官学化,不仅学生入院要通过州府的考试,而且书院的山长、教习也多由官府委派,由官府出资,因而这时的书院与官学相同,也有了发银两的定制,比如岳麓书院在嘉庆年间,正课生每月有米有银,银为每月一两。这种做法的出现,标志着延续至清的助学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给予学生的津贴费用(银钱等),被人们称为膏火。

膏火,原意为灯火,《庄子·人间世》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痹诼さ姆饨ㄉ缁崂铮切┓⒎哂诤暗亩潦槿?,往往是灯火相伴,膏火两字就常常与读书形影相随,如杜甫有诗云:“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彼孀攀惫馔埔?,膏火两字被引申为给读书人的银钱资助。最早较为完整表述膏火的,是清人吴荣光,他在刊行于道光十二年的《吾学录》中云:“直省省城设立书……皆奉冒赐帑赡给师生膏火,令有志向上而无力就师各生入院肄业?!?/p>

清同治元年(1862年),迫于办理洋务的需要,早期洋务派在北京设立了我国第一所近代学?!┦ν墓?。建立伊始,该馆限招八旗子弟,但在“朝士皆耻言西学,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的状况下,问津的八旗子弟寥寥无几,于是该馆宣布入馆者“厚其薪水”,将膏火制作为吸引学生的方法之一。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广方言馆,也规定“建业膏火每日银一钱”。

1866年,左宗堂办福州船政学堂,在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传统观念支配下,学堂招收的几乎全是非贵族学生,为了维持学生的生计,使其安于学业并鼓励上进者,该学堂规定:“各子弟饭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贝撕?,在洋务派设立的所有学堂,无论是语言学堂、军事学堂,还是实业学堂,均实行这种包括膏火制在内的助学制度,比如1895年设立的天津中西学堂,除供给食宿外,还给膏火,而且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学生的膏火银数量不同,就是同等学堂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膏火银也不同。

京师大学堂

显然,在近代学校的兴办中,在时人对西学不甚了解、风气未开的条件下,对这些招收普通人的新式学堂来说,供给食宿并给予较优厚的膏火,在扩大招生人数并稳定在学学生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在各学堂的管理中,如考勤和奖励学习上,作为一种经济手段,这种助学制度也发挥着特定作用,比如1898年以前的京师同文馆章程中就规定:“大考、岁考、季考、月课,各学生除穿孝、完姻、告假外,俱不准托故不到,如不到者,月课罚扣膏火三日,季考五日、岁考半月,大考一月?!?/p>

(本文作者为文史资料研究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