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始于春秋战国的侗族大歌唱响琴台 台上台下同歌同舞
2024-10-09 21:35:00 来源:湖北日报

10月8日晚,世界上最古老的多声部民歌——侗族大歌在武汉琴台大剧院唱响,大山里的天籁之音让观众们沉浸其中,音乐会变成了联欢会,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载歌载舞,现场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场音乐会是长江文化艺术季——“相约长江”合唱周活动之一。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原生态的纯唱功式表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民族的声音,它于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加演出的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合唱团前不久在莫斯科国际“阿卡贝拉”音乐节上,从145个表演节目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三名。合唱团团长杨正成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到武汉,44人的演出团队阵容强大,准备了15首内容丰富的歌曲。

“春天到,蝉儿鸣,侗家人民把歌唱……”当晚7点半,当身着侗族特色服饰的演员们从台上、台下、观众席中分别唱着歌走向舞台时,现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昂喝擞凶执楸?,侗家无字传歌声”,演员们平均年龄25岁,都是务农务工的黎平县人,他们纯净而富有感染力的嗓音,时而奔放、时而舒缓,吟唱出侗家儿女的深情与美好,震撼了在场观众。

在男女混声的侗族大歌《十二月劳动歌》中,观众看到演员们手持锅碗瓢盆、锄头扁担板凳,正纳闷呢,眼见他们敲击出奇特的伴奏音,和着动听的歌曲,欢乐立刻传递到每一位在场的观众,大家跟着节奏,拍着巴掌,笑着一起互动。

要知道,以前的侗族大歌只有男声或女声分别单独表演,无伴奏无指挥,近几年经过改编与创新,不仅有男女混声,生产生活用具还作为伴奏乐器融入歌中,丰富了节目,吸引了更多观众。

当演员们用侗语和汉语唱出《我和我的祖国》,现场沸腾了,台上演员挥舞着国旗,台下观众站起来合唱;当《民族团结万年青》的音乐响起,演员们走下台邀请观众一同上台,许多人纷纷加入,大家手牵手,载歌载舞,共同跳起欢快的侗寨舞蹈。整场演出在欢声笑语与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合唱团团长杨正成介绍,近年来,合唱团通过挖掘、整理、编排老曲目,创新新曲目,以及系统学习排练,提升合唱水平,先后在多项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将侗族大歌传唱得越来越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