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陈凌燕 张艳
摄影记者 肖颢
10月19日,长江文学周主题研讨“中国镜像——当代文学中的长江书写”在江城武汉热烈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高校学者,共叙当代文学语境中的长江话题。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协社联部主办,新闻承办。
长江塑造文学创作者
长江浩荡奔腾6300多公里,跨越丰富的地质地貌,在不同流域,长江以它或雄浑或秀美的风格,塑造出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文学气质。
研讨会上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少作家正是生在长江边,饮着长江水长大。长江,既刻在DNA里,也催生着他们的创作与思考。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王侃教授说,长江很长,同在长江边,不同流域的文学创作差别巨大。比如,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就风格大相径庭。在他看来,吴越文化、长三角一带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史贡献巨大,“面海的中国”与“内陆的中国”,诞生了不同的作品。在古代,长江不仅分东西,还分南北,这条大江在古代就是天堑,在新时代里,随着天堑变通途,地域上的差异也正在悄然消退。因此,他提出,在当今的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们需要重新发现长江。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房伟表示,长江与黄河如同两条经线,在这两条经线上有诸多纬线,即各个不同地域的文化,既有鲜明的个性也有共通性。长江的文学气质,有自由奔放的外扩的宏大气势,具有鲜明的速度感,同时,它神秘而浪漫。尤其是湖北的网络文学创作,雅俗并进,具有很大的活力。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图书评论》执行主编周志强指出,湖北当代作家有着直破现实的锐气,敢于书写自己的生命体验。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编审师力斌也认为,湖北有很多优秀的作家、诗人,作品中有着尖锐、凌厉的特质,个性飞扬,让人印象深刻。
如何书写当代长江精神
漫漫时光中,长江就在那里,波涛起伏,冲刷着人间的种种,积淀出丰厚的时代力量与精神力量。
河北省作协研究员桫椤,从20世纪80年代长江漂流热点事件说起,阐述长江与中华民族情怀的紧密联系。他指出,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主动书写长江成为一个潮流,在散文当中,报告文学当中,长江是非常重要的题材和资源,随着时代的前进,长江逐渐脱开了浪漫主义符号崇拜,被施以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更加亲切的情感关照,刘醒龙的《上上长江》、沈念的《大湖消息》等等,这些作品以鲜明个人视角和人生体验,在感悟长江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将长江纳入到个人生命和时代精神的图谱中,同时坚持着探索和反思。长江不仅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也融入了很多时代特质,成为时代精神的一种映照。从地理意义上的长江再到文化上的长江,再到中国人情感意义上的长江,长江作为民族精神符号的意义更加丰盈。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一级文学创作韩松刚说,当代文学的书写具有多样性,当下创作者对长江的书写,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更侧重于将长江视作一条脉络,它从发源地到上海,从传统到现代,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灵史、精神史。
《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张定浩,以湖北诗人余笑忠的作品来举例,他认为长江书写不一定就是去写长江,而是像长江一样去书写,从长江的江水中学习书写。比如,由长江可以联想到流水,有顺势而为,有逆流而上,长江也会让人联想到海,创作者不要把长江作为一种课题,而是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河流”,在江水渗透的绵延不绝的关系中,去平等地看待、去奔赴更广阔的世界。
研讨会最后,《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岳雯做了一个非常诗意的总结。她说,无论身在何处,留存在身体中的那一滴长江水一直都在,重回长江时就会与之共鸣:“我们都是属于长江的那一滴水,当我们把自己还给长江的时候,我们有可能成为长江的一部分,这样就像你是一条河,我们都会成为那条大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