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深山踏青,看到一位老先生手捧《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读大学的时候,叶嘉莹给我们上过《唐五代及两宋词发展演进》的课。那一年,她穿着雅致的旗袍,外套一件风衣,立于讲台之上,气宇轩昂。如果不是书法家林岫老师介绍,我们绝不会想到叶先生七十有一。
叶先生虽用幻灯片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开始“跑野马”。她每讲到作品中的一个典故,就会引出不同时代的古人诗文加以说明,或背诵或吟咏,绵延不绝,浩浩荡荡不可抑制。宋代吴炯在《五总志》中说:“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p>
所谓“獭祭”,实指参阅资料。梁实秋《书房》中称:“闻一多的书房几乎全是线装书,主人要作参考,东一部西一部的图书便要从书架上取下来参加獭祭的行列……”。叶先生“跑野马”,相当于李商隐的“獭祭鱼”,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洋洋洒洒,如数家珍搬出来,让同学们分享她的思想盛宴。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本性和环境息息相关。叶先生对辛弃疾比较偏爱。她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其祖父在他童年时,常常带着一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激发他们挚爱国家民族之情。辛弃疾效忠大宋,那不是口号,不是教条,不是从外表上涂脂抹粉擦上去的,而是从小接受耳濡目染的教育。
叶嘉莹在沦陷区写过,“沦亡有泪痕”。那时,她不知道祖国的领土哪一天会收回来,不知道她的父亲哪一天才能平安归来。她在沦陷区整年几个月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混合面维持生命。就是老舍《四世同堂》里写,齐老先生的孙女不肯吃那个又酸又臭的面而饿死。那种面又酸又臭,不要说包饺子不能包,烙饼都不成的,不能和在一起,只能放在水里煮,弄点咸的炸酱把气味盖住勉强吞吃下去。
沦陷区最艰苦的阶段,哀鸿遍野。她的老师缪金源因坚拒为日本人的奴化教育服务而含恨饥饿而殇。17岁的叶嘉莹噙泪作《挽缪金源先生 一九四一年时在沦陷中》:“山林城市讵非讹,箪尽瓢空志未磨。又见首阳千古节,春明也唱采薇歌?!彼拇笱Ю鲜Υ⑼罘?,也是反对日本奴化教育而死,叶嘉莹悲痛欲绝地作《悼皖峰夫子 一九四二年》:“几回凭吊过嘉兴,俯视新碑感不胜。遥想孤吟风露下,数丛磷火代青灯。”
此后,她总是写诗排遣心中的愁绪,记录在沦陷区黯淡无光的日子。譬如《早春杂诗 一九四三年春仍在沦陷中》:“眼前哀乐还须遣,身后是非那可知。录就驼庵词一卷,案头香尽已多时?!币约坝肿鳌对爸行踊ㄎ缪┧?一九四四年春仍在沦陷中》:“花谢花开年不殊,秦宫汉阙今平芜。试问五陵原上冢,冢中谁是当年吾?!?/p>
这些诗的气势铁马冰河,戚然于怀,哪像出自一个女子之手。叶嘉莹大学毕业,在一所中学谋生,有位同事欣赏她的才情和人品,将她介绍给其弟弟。叶嘉莹在婚姻的渡口,也许内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没想到等待她的是悲凉的漂泊。
1948年,她随丈夫迁入台湾。次年其长女出生仅三个月,其丈夫疑是“匪谍”被捕。不久,她带着未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拘留,后虽获释,却已丢工作,其丈夫在狱中生死未卜,她流落街头,竟不知谋生何往,因赋《转蓬 一九五〇年作》:“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p>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是指从北京到台湾,因为战争的原因,导致身不由己,那个时候也不敢跟大陆通信,完全没有一点故乡的消息?!耙烟旧砦尥?,翻惊祸有门”,当时台湾白色恐怖异??膳?,要是被怀疑有政治问题,亲朋好友避而远之。她借住在亲戚家里不能痛哭流涕,只好抱着孩子,自己把泪咽下去。
“生活的10%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剩下的90%是你如何应对。”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无罪释放。她才摆脱厄运,在恩师的举荐下任教台湾大学,后来被美国哈佛大学请去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年,她回台湾探亲,准备带八十多岁父亲一起重返美国,结果被怀疑有移民倾向,签证被拒。她举家迁到加拿大,希望在温哥华申请返回美国,仍拒签。在异国他乡,她只好无奈地接受温哥华UBC大学的聘书,用英文教中国古典诗词。此时,她依靠查英语字典去教书、去看论文、去看试卷。每晚工作到半夜两点多,第二天仍然清晨六点起床,为家为学生操劳。叶嘉莹曾作诗记录其心路历程,《异国 一九六九年秋》:“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更甚年时。初心已负原难白,独木危倾强自支。忍吏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氨?。行前一卜言真验,留向天涯哭水湄?!?/p>
第一句讲的是她到加拿大的第一年,人生地不熟。她的英语程度不好,可是她上有80多岁的父亲,下有一个念高中一个念大学的女儿,她的丈夫又没有工作,“我不用英语教书怎么养家啊!”所以说“飘零今更甚年时”。她像一栋只有一根柱子支撑的大楼,闲居在家的丈夫还对她不满,真是“忍吏为家甘受辱”?!靶星耙徊费哉嫜椤彼档氖窃诩唇肟ㄍ宓郊幽么笫?,她在登机场与南怀瑾相遇,南怀瑾看她面色憔悴,掏出随身携带的八卦,帮她占卜曰:“时地未明时,佳人水边哭”。到了加拿大,叶嘉莹的境遇竟然与这一卦如此暗合,让她惊叹不已!
每个人对待苦难的方式不一样,对文字的处理亦不同。与叶嘉莹同时代的齐邦媛,是“在人生每个几近湮没志气的阶段,靠记忆中的期许,背几行雪莱热情奔放的诗,维系了我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惫Т笫η略蚴恰靶那椴话?,不能宁静读书,乃日诵邵康节、陈白沙诗聊作消遣”。并自陈“余爱吟诗,但不能诗,吟他人诗,如出自己肺腑……”。叶嘉莹不仅会吟诗,而且也会写诗,她写苦难的诗,如地上的枯叶,飘浮在磅礴蔚蓝的天空,随风升起,变幻呼应,让人读后为之动容。
1974年,加拿大和中国建交。叶嘉莹申请回国探亲,她从温哥华坐飞机到香港,香港海关不允许她出机场,因为当时用台湾旅行证件回大陆太困难了。于是,她申请了加拿大公民。当飞机飞到北京上空,她看到一排排灯火,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一行行热泪。
叶嘉莹年过半百、漂泊二十余载回到家乡,与“家人乍见啼还笑,相对苍颜忆年少”。而同为女子的李清照在这个年龄,却在金华避难,教亲朋家的“儿辈”做一种“打马”游戏。李清照在《打马赋》中写道,比起恢复大业来,打马弈棋毕竟是一种小技,它就像“说梅止渴”和“画饼充饥”一样,对于“奔竞之心”和“腾驶之志”,稍有慰藉而已。李清照指出今天的朝廷并不缺乏桓温、谢安这样的贤才良将,只要加以重用,北伐必能成功,中兴定然可图。文未还热情赞颂了花木兰的壮志豪情,表示自己虽已年迈,但仍然强烈盼望北返中原,“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p>
时代赋予人的苦难,不是一己之力就可以轻易解决的。纵使李清照“位卑未敢忘忧国”,表达的不是她一人的愿望,但如果没有坚固的国防,孟老夫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在凶悍的侵略者面前,不堪一击!
“我是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经过了多少患难困苦。现在我们的祖国站起来了,不再受列强的欺负与压迫,我是满心的兴奋?!?叶嘉莹说,这次探亲,她作两千几百字的长诗《祖国行》,比《长恨歌》还长三四倍呢。《祖国行》(节录):“列强租界早收回,工厂如林皆自建,市民处处做晨操,可见更新觉悟高,改进奢靡当日习,百年国耻一时消?!?/p>
1977年,叶嘉莹第二次回国探亲,在西安少陵原,她驻足留影。以前,她只是在诗中读过少陵原,当她伫立在少陵源,想起杜甫自称“少陵”,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明代诗人陈继儒《读少陵集》:“兔脱如飞神鹘见,珠沉无底老龙知。少年莫漫轻吟咏,五十方能读杜诗?!?那一刻,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在少陵源激情澎湃,好诗佳句奔涌而出。这些诗,后来收录到《纪游绝句十二首》,其中有首:“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叶嘉莹西安少陵源之旅,感觉自己在国外“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她萌生了回国执教的想法?!爸泄枵嬲牧榛瓯暇乖谖颐堑淖婀?,我把诗歌翻译成英文讲给外国人听,没有一个生命,没有共鸣在里面,所以我要回来教书。”于是,她向国家教委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回来教书。
1979年,叶嘉莹如愿被安排到北京大学执教。李霁野得知故人弟子回到家乡的消息,三赴北京,诚邀叶嘉莹加盟南开大学。叶嘉莹移步南开,其诗词学养,风起云涌,湍流激荡,如黄河在壶,劈开一条道路,在海峡两岸暨香港,为往圣继绝学。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创造,是携着你所有的苦难与才学,创造一个新的生命的高度。人在顺境的时候,天遂人愿,心里没有冲突,没有企盼,就不会理解杜甫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的痛楚。只有在逆境中,你才感觉到自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真“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靠自己的毅力成就自己。叶嘉莹是经历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民国逃亡,新中国崛起的弱女子。她像一个算盘,将自己的磨难、遭遇、才华、阅历,统统变成一颗颗珠子,一旦有机会破土而出,将自己的才情展示得游刃有余。
一个大诗人跟一个小诗人的区别,取决于他感发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等程度,不管平仄格律好坏,只要观其诗,他整个人的性情、品格、厚薄、深浅都在里面了。叶先生很多诗词,她将自己博大深厚的胸襟、情怀及一颗悲天悯人的心,都蕴藏其中,如果没有儒家“兼善天下”的理想,道家超旷的襟怀,是不能写出这么多精美的作品。苏东坡从不为忧患艰难所打败,所以他的词气象高远。辛弃疾是从苏东坡那一派下来的,是用直接的感发把自己的襟怀志意写到词里边去的,才有这样伟大的词留给我们。叶嘉莹亦是如此,她并非仅凭灵感而作。
晚年,叶先生说,她老去,希望没有什么遗憾,只希望年轻人把她吐的丝,织出一匹锦缎来。并作诗云:“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彭四平,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学术著作《激励心理学》《寻找新闻的向度》《站在湖北看中国》,传记文学《永远的记忆——赵祖炳传》《记者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