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山花正烂漫。县文联组织各协会到杨芳林乡采风,除了那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秀美杨芳林乡正打造?;ㄐ≌蛑?。
古被称作“小汉口”的杨芳林,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南望江西修水,西邻崇阳县港口乡,距通山县城仅二十公里。杨芳林各处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桥、古庙、古树有几十处之多;三百年历史传承的杨芳酱品,清代便颇具盛名的瑶山红茶,以及各种林业、山果等特产不计其数。
那是一片神奇又富饶的土地。当说到竹林风生态园时,“竹林风”三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车子掠过路边的油菜花,向着竹林风方向而去。刚入园区,但见远山一片紫色杜鹃花,在一面鲜红的国旗下迎风招展,似有笑脸迎宾之态。路边几树桃花,粉嫩娇媚。两边田间,菜花淡黄。前去不远,已有一辆外地车牌越野车在等候。徐姓先生是生态园三位投资人之一,中等个头,戴着近视眼镜,热情中不失持重,颇有读书人的味道。虽然谦虚地说自己高中毕业便外出打拼去了,谈吐却不俗。从南到北,流落异乡若许年,直到在南京买了房子安了家,近几年随着“返乡工程”的开启,触动着他的乡愁,于是和另一位阮姓同乡一起,在考察了眼前这片保存得很好的山林后,毅然决然地回到这里,参与回归家乡建设的队伍之中。车子进入园区一半,我们开始弃车步行。走在修建中的沙石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青绿安静的湖,湖两侧,一边是势如列队战士一样的茂林修竹,齐刷刷,排成行,笔直挺立,气贯如虹。一边是参天大树,树树伸展于天空下,碧波上,枝枝吐嫩芽。时有暖暖的春风拂面,不知名的鸟儿鸣唱,似在欢迎不速之客的到来。
继续前行,突闻身后传来摩托车声。正纳闷,此处正在开发之中,修路不久,我们算是第一批客人,哪来的摩托车声?只见一位先生把摩托车停在了湖边树下,笑着向我们走来。带着我们前行的徐先生,停下来给我们介绍说,这位是他们的合伙投资人之一,姓余,正宗南京雨花台人。相握你好间,徐先生再次说,他耳朵听不到,多年前一次意外,导致双耳失聪,四处治疗无果,落下抑郁症。后来随徐、阮两位友人来到竹林风,抑郁症渐渐消失,并开始乐观面对听不到的事实。
听完徐先生的介绍,我们的讶异,没有遮挡余先生略有几分羞涩和憨厚的笑容。他快乐地用他的南京普通话与我们交流,而且辨口型的能力十分不一般。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交流的阻碍。人真是一个神奇的物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当你把心态调整好的时候,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继续前行。山间两边的竹海蓬勃一片,安静肃立,摇曳随风,不愧为“竹林风”这三个字。移步换景,走过几片竹树林,忽闻潺潺流水声,由远及近。来到一片开阔地,几间破旧的老屋,原来是一处废弃的林场。不远处,清泉石上,缓缓而来。跨溪流,绕小径,一处高大齐整的原始森林出现在眼前。如盖大树之下,一片片掉落的松树须,踩在足下如毯样绵软。越过森林,向上攀爬,又一开阔地呈现于眼前,远望高山之巅,一片石林隐于绿色灌木丛林间。站在高处,回望山下的杨芳林,绵延起伏于天然丹青之气象间,水墨迷离,轻纱如雾。
这时,南京的余先生,同样兴之所至地拿着他的手机,抓拍摆pose的我。那一刻,他的笑容,令我有说不出的柔软与感动。他微笑着捕捉美的瞬间,他温厚的眼神和淡淡的笑容里,让人感知,他分明是听得到的!只是他听到的,是大自然的召唤,是流水潺潺,百鸟鸣唱;是古木参天,竹海摇曳的絮语……
望着眼前的竹海,突然让我感觉,这些竹子,似远古而来的一代代贤人,列列临风于眼前。他们,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东坡居士;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郑板桥;“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是爱竹爱得不迎朋友的杜甫;是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把酒言诗,笑傲竹林的“竹林七贤”;是一片片刀刻历史,从刀光剑影中走来的竹简……
(倪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个人文集、散文集多部,曾获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首届华夏作家网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