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蒋志华散文|母亲的锅巴饭
2025-04-25 22:12:00 来源:极目新闻


每次回去看母亲,母亲必做一顿锅巴饭吃。这,好像成了彼此之间的一条约定。

能够吸引妻子、儿子跟我一起回老家看望我母亲的,好像也是母亲的锅巴饭起了不小的牵引作用。又是一个周末,我动员妻子回去说:“好久没吃老妈的锅巴饭了,我们回去吧?”妻子立马动员儿子:“你爸说回去吃奶奶的锅巴饭,咱们回去吧?!”

妻子是城里人,儿子是在城里长大的人,铁锅做出的锅巴饭他们都喜欢吃,但是没有我的情结深。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许在娘胎里就是靠这锅巴饭喂养着才一步一步长大成人的。

那时候在农村能够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如果能得到方圆十里八里乡亲们的公认,大家都会夸赞某某“茶饭好”!母亲应该算一个。记得村干部吃“派饭”就喜欢到我家,这里除了父母体谅村干部下队工作遇饭吃饭的难处外,也有母亲茶饭好的原因。母亲是用柴火灶做出的锅巴饭,大铁锅炒出的乡土菜。

小时候家里从没见过什么电饭锅、高压锅、电饼铛、电火锅、微波炉等带“电”字号的“洋炊具”,厨房里锅碗瓢盆全是土得掉渣的“土物件”。土灶台上安放着两口大铁锅,放有相宜的木锅盖;灶边一口大水缸,备有一担木水桶挑水,备有一只老葫芦瓢舀水;还有若干大大小小的粗瓷碗勺、粗瓷盘碟、陶土煨罐、竹木蒸笼、各种竹篾器具等。

处处留心皆学问,做锅巴饭也有学问,母亲说把握好控饭关和焖饭关的火候非常重要??胤拐庖还兀缓靡醇猩圆怀?,要么太硬或太软不好吃。焖饭是最后一道关,锅里的火大了或火急了,锅巴容易糊、黑、焦;火小了,锅巴呈浅白色、又薄又软;只有黄灿灿的锅巴,吃了才香脆。

记得母亲年轻时做锅巴饭,一个人围着灶台子忙上忙下,在厨房有限的空间里跳独舞似的,不需要任何人帮忙。只见她用水瓢从水缸里舀上半锅的水,然后麻利地弯腰下去朝灶膛里添柴着火。待烧开的水在锅沿小沸后,母亲把预先淘好的米倒进锅里,用木锅盖盖上煮个十来分钟的样子,再揭开锅盖用锅铲挑几颗米上来,若手此时掐得动米粒,差不多可把锅里的米捞上来装入筲箕里,控水沥干。等沥干了,再下锅焖饭。

在这个等沥干焖饭的当口,母亲用铁锅炒菜,这是她的统筹学,饭与菜都不耽误。提及菜,母亲最怕来客,三亲六戚住得也很分散,那时候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多是突如其来的客。家,离集镇还有五六里,且不通自行车。即使有钱,也救不了急。母亲怕的是来了好客,没有好招待。农村家庭主妇最操心的就是这个,男人只管有肉吃肉、有酒喝酒。尤其来客,当地流行“十个碗”,母亲最讲究这个,再困难也要凑出十道菜端在桌子上。少一个碗,母亲急得真如热锅上的蚂蚁。听到父亲最爱调侃的一句就是:客来,是主人之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临时逮隼杀鸡待客,打荷包蛋待客,我看过不少?;褂芯褪嵌止?,就是油炸食物,这都是为尊贵的客人才做的。临时和点面粉酥红薯饼、酥南瓜花饼、酥土豆饼是常事,我最爱吃母亲酥的花椒叶饼,蓬松脆香,爽口入胃。

无论炖、煮、焖、拌、炒、蒸、酥、腌等烹饪手法,当年母亲也无所不用其极。菜弄妥了,再把控起来的米倒进锅里开始焖饭。如果炒菜留下的底火太强了,还要掏出一些硬柴火;如果底火太弱了,这时只能用松针、松果、刨木屑等易燃料适当填充灶膛几分钟,静等金黄的锅巴在袅袅的炊烟中大功告成。那年头家家户户杀年猪,炼猪油渣是不可少的。所以母亲总会挖来一勺猪油,抹在焦黄的锅巴上,吃起来格外地香喷喷!吃不完的锅巴,母亲还会用米汤水煮锅巴稀饭,又是一绝!

母亲搬到县城边上居住快二十年了,不大的平房里仍砌有一口柴火灶做锅巴饭。自己在周边开荒辟了菜园,自给自足。闲不住,是她一生鲜明的特征。我一个人回去看她时,不给她电话,怕她知道当“十个客”待我,她会不声不响地做很多菜,浪费不说,会累着她。有一次是大暑天的上午,我悄悄地回了家,母亲在她那狭窄的厨房里给我焖锅巴饭。我看她汗水湿透衣背,左手用力地撑着锅台,右手挥着锅铲炒菜。我感觉不对劲儿就问母亲,母亲说没啥事,最近身体有点软,站久了吃不消。哎,平常她一个人吃就简单地用电饭锅做,这顿锅巴饭让我吃得泪花花直转,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坚强的人!

白日放歌,青春做伴的日子渐行渐远。不管岁月怎么变换,我希望母亲的锅巴饭我还能吃很久、很久……

(蒋志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公开报刊发表各类作品数百篇(首)。著有诗集《永远的风景》《乡恋的味道》,散文集《寂寞红》,新闻合集《美丽的碎片》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