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话说武汉︱别让城市记忆消失
2018-11-19 19:31: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长江日报持续关注的汉阳西大街“百米壁画”,面临拆迁之际,忽然成了武汉人的网红地,前往拍照的市民络绎不绝。网友们留言列举了诸多世界著名的涂鸦处,包括著名的柏林墙东区,以及近来在国内颇有名气的成都太古里涂鸦。
  如今这墙存与留,未有定论。其实,城市中这样作为记忆载体的物件,存与留,一直是个两难的问题。
  很多人喜欢旅游,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去往一个异地之城,爱去的无非三个地方:“网红打卡地”“老街老巷”“当地特色小吃”,很少听说有人喜欢逛当地最豪华的楼,最宽阔的广场,最大的居民区。这好理解,既然看新鲜,看好奇,当然看城与城的不同,而不是相反。
  摩天大楼常有,而西大街不常有。这是它忽然网红的原因。它不常有,因为用了七八年时间,用某种方式记录下当地的市井生活百态,就地取材,卖藕汤的、炸面窝的、炒花饭的,穿着拖鞋买面窝的小孩,坐在街头晒太阳的老太太。
  人的生命,本质上是时间的累积,或者说,是一天天记忆的累积。记忆会选取偏重情感的部分,这是人之天性。人们会记得哪个夏天,在某个角落,与哪些人,大碗喝酒,痛快吃肉,却不大会记得居住的城市里,最高的楼层达到多少米。离开武汉的人,常被记忆里一碗热干面勾起乡愁,却难为鳞次栉比的摩登魂牵梦绕。这也好理解,大楼千人一面,而记忆如此独特。
  拍电影拍纪录片的,要想拍一个城市独特的味道,一般都会钻夜市、钻老巷、钻快要被淘汰的旧物,大约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地方才是城市的记忆内存。北有南锣鼓巷,南有宽窄巷子,甚至可以代表城市。来武汉,去哪里呢?老武汉人说“过早户部巷,消夜吉庆街”,吉庆街上的鼎沸烟火,曾是码头文化的写照,多少外地人千里而来慕名一观。如今改造完成,面貌一新的街市,却难复当年“声名远扬”的情形,多少令人惋惜。
  去年上海古羊路美食街拆除,跟西大街一样,大量网友涌入,要在消失前找一次老上海的记忆。喜欢城市的生活气息与记忆,各地人们皆然。
  城市文化、城市味道会让一座城市活起来。这股“活力”,未必不能保存和延续。大量消失的城市记忆、特色美食和知名老店,往往不是消失于“市场的选择”,而是现代化的洪流。短期来看,经济发展标记了城市奔跑速度,但长远说,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辨识标签。不给文化留白的城市,也许只会长成一个肌肉巨人。
  当然,从进步的眼光看,城市记忆并不限于西大街式的民俗,楼宇生活和陌生人社会没准也能衍生出新的市民文化。只不过我们需要定定神,城市终究是人的城市,不是楼的城市,记忆终究是生活的记忆,不是数据的记忆。
  【编辑:符?!?br />  ?。ㄗ髡撸郝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