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1月19日讯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人的联系愈益紧密,“公共空间”也越来越多。人们常说,公共空间是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公共空间里的秩序、环境、卫生等问题,都折射着城市的文明水平。
近日来,飞机、地铁、公交、公路、小区里,发生了一系列引发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也让“公共文明”一词受到了极高的重视。
构建文明社会,关键还是要有文明的社会人。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一手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手建设着社会的精神文明。人在公共场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文明。能不能教育出文明人,是“公共文明”的核心。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告诉我们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基础。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对丰富的物质积累,但并没有因此解决掉公共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文明冲突?!叭偃琛惫勰钏淙焕氩豢耙率匙恪保?,也并不是丰衣足食了,文明就能自然而然的形成。
一座城市里,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要把“各色人等“都纳入到一套秩序体系,光靠“人人自觉”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合理引导,从严管理。前几年,酒驾问题十分严重,不管如何倡导,似乎都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墒?,酒驾入刑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较好解决。
礼让行人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一个路口如果有电子眼,司机们往往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行。可如果没有电子眼,不少司机也就油门一踩,呼啸而过了。司机是同一批司机,但有了严格监督与管理,就出现了不同的情况。这也在告诉我们,文明有时候确实离不开“严管”。
有了管理法则,还需要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只有制度付诸于实践,才能逐渐内化于心。严管也包括严格执法。前段时间,警察“硬气”执法的视频受到了公众好评,这说明大众既希望文明引导,也期待严格执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大家明白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敢做什么,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直气壮”。在规矩面前没有让步,在是非面前没有妥协,让公共文明显出严格力度,让规章法纪成为“社会信仰”。
编辑: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