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干还是湿?鄂州人在吃这事儿上争起来了!
2022-12-28 15:25:00 来源: 鄂州融媒

一口腊肉一口豆丝

是鄂州人过冬的仪式感

天一冷 愈发贪恋那一口家的味道

日头底下油涔涔的腊肉,菜市场挂着露珠儿的洪山菜薹,汤锅里上下翻滚着的泽林鱼圆...... 属于鄂州冬天的味道有很多,不过小编最爱的还是清晨的厨房里,爸爸做的那一碗咕嘟冒泡的腊肉煮豆丝。 “嘁一口,试哈han不han?” 吹一吹热气,搅和搅和碗里煮得软烂黏糊的豆丝,捞上一片腊肉,一口呼噜下肚,整个冬天都是暖和的。

要说哪里的豆丝最有名?

当属鄂州沙窝

山水胡桥百年豆丝

它与太和千张、樊口武昌鱼齐名

并称为鄂州“三大宝”

豆丝的出现 据现存资料 最早可追溯到清代 家家户户在早稻丰收之际 便会用稻米混着绿豆、黄豆等材料 打磨成浆,再摊成饼,切丝食用 此后这个方法便流传下来 由武汉周边郊县的农民带入市内 变成了平凡的家常食物

胡桥村位于鄂州市临空经济区沙窝乡南部,全村共9个自然湾398户1578人。据《武汉文史资料》记载,胡桥豆丝在1920年由老谦记豆丝店老板冯谦伯的徒弟汪道清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发展,打造出了今天的“胡桥人家”品牌。 每逢腊月,胡桥村家家户户做起豆丝,浓浓的年味也就飘出来了。 胡桥的豆丝流传深远,年限甚至超过豆皮,然而现在却日渐式微,这和繁复的制作过程不无关系。虽然繁复,但要得到好吃的豆丝,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重点。

传统制作过程中,将稻米、绿豆和黄豆,按照米和豆4:1的重量比例混合,再进行浸泡磨浆,绿豆口感粗糙,颜色较深,浸泡时还需额外去皮。 泡发的过程是多方的合作,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甚至是加水量的多少,都决定着豆丝品质的优劣 。 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

鄂州人爱吃豆丝 也会摊豆丝 开锅后摊出来的豆丝 少则一二十斤,多则三四十斤 晒干后待到年前年后过早时慢慢吃

探访城里的亲戚也得带上两包

老一辈的鄂州人,用大勺随手掏一勺米浆,在大锅挥墨似的划一圈,摊成一张实心圆,等到八九成熟的时候,立马起锅,一张香喷喷的豆丝薄饼就出炉了。 ——这是湿豆丝。

把摊好的豆丝薄饼一张张地摊凉,再切成大小合适的豆丝,把它晒干,保存在不受潮气的器物里,有效拉长它的“寿命”。

——这是干豆丝。

月饼和粽子有南北甜咸之争,豆丝也有干湿之争。鄂州老饕的味蕾,向来是不肯沉寂的热闹江湖 。

干豆丝党钟爱于其劲道的口感,尤其是加肉煮着吃,吮够了肉香浓汁的豆丝下肚,从身到心都被熨烫得服服帖帖。

湿豆丝的拥趸享受着全然不同的舌尖风味。他们偏爱于以腊肉、蒜苗翻炒豆丝,或是直接热油下锅将其煎炸至喷香,亦是双绝。

豆丝界C位是谁

至今没能分个胜负

但毋庸置疑的是

豆丝

早已是鄂州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它穿梭于每一户寻常人家中

成为了难以被替代的年味与乡愁

你们家钟爱啥样的豆丝吃法

一起在评论区讨论分享!

出品: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记者:熊蔚 编辑:梁怡青 责校:蔡亚文 编审:何芬

值班主编:郑博 监制:余洪波

商务合作:13607236900(肖总)

往期推荐

支持我们,请点击“点赞”+“在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