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曾在武汉首论“就近城镇化”
2023-02-27 22:30:00 来源: 长江日报

厉以宁(资料图)。新华社发

据北京大学新闻网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全校师生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

文章介绍,厉以宁教授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以及非公经济新36条,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蒲а芯坑判愠晒保ㄈ宋纳缁峥蒲В┮坏冉?。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公众号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网站介绍,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双重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另外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纵览厉以宁先生的学术生涯,他关于股份制改革、非均衡理论、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创见始终如熠熠明灯,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指引前路。

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把自己一生的时光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教育发展的事业,以其学识、见识、德行和修养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

此前长江日报报道——

记者追问“造城运动”隐忧

厉以宁在汉首论“就近城镇化”

2013年6月26日《长江日报》一版报道厉以宁。

城镇化会不会成为4万亿的“升级版”,成为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的牵引力?昨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来汉考察,首次对“就近城镇化”思路进行论述:中国的城镇化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就近城镇化。

此次来汉,厉以宁专程考察武汉城镇化进展。这位83岁的大学者,在倾听武汉、江夏区城镇化情况汇报时,不时颔首。而针对最近银行“钱荒”,厉以宁避而不答,乐于回应城镇化,也许这个课题的解决更加迫切。

一哄而上带来大城市病

眼下,很多地方都在实施城镇化,学术界、经济界很担心:城镇化在一哄而上过程中,容易异化成“房地产化”、“盖大楼”等。在年初的中国经济年会上,厉以宁也曾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盖楼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户口制度由二元变成一元,最后把“农民”两个字取消,中国城镇化才有余地。

在来汉前,厉以宁就多次提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具体应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老城区改造,通过工厂外迁形成商业区、服务区;其二是工业新区,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将成为未来的新经济增长点;其三是农村新社区,指靠近城镇的农村社区建设。

“中国已经有了7亿城市人口,如果3亿—4亿农民再进城,城市受不了,大城市病已经说明问题。”他说。

就近城镇化避免重复投资

此次到汉,厉以宁把农民新社区再次扩大,变成“就近城镇化”———即在新社区的基础上,通过吸引农民前来,适应由农民变居民,再自然而然向城镇化走,向城乡一体化靠近。

厉以宁认为,就近城镇化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避免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

昨日,记者在调研会后追问厉以宁,城镇化是否会成为业界担心的“4万亿”升级版,引发新一轮的过度投资?

厉以宁回答,中国的城镇化不能一刀切,很多地方有各自特点,需要就近城镇化,因地制宜?!耙蛭髯杂刑氐?,实行就近城镇化就采取特殊政策对待和实施,不会一哄而上的搞重复性建设,会避免过度投资,从而避免城镇化带来的过剩问题”。

“就近城镇化,是走的一条新农村—新社区—新城镇的道路,就是把农村的村民变成社区居民后,再城镇化改造,否则只谈让农民进城,即使解决了户口问题,农民在融入城区的过程中不适应,会带来许多新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只有1/3的农民愿意转为城市户口,2/3农民还在观望。“观望什么呢?老人愿意住在农村,中年人希望工作稳定,再就是子女教育,这些农民还在把农村当作避风港”。此时强行让他们远离农村进入城市,不见得有成效。

做好三点绕开“被城镇化”

当下引起诟病的除了重复投资,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提到的“造城运动”,强调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造成“死城”“鬼城”,是“物”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

对于这一点,厉以宁认为,需要各地政府做好三个要点:第一,产业支撑,任何城市的发展,产业支持不可少;第二,一定要让农民进城后有稳定的就业,否则农民待不住,再回到农村,土地已经流转,只能转回头找当地政府,滋生问题;第三,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扩大。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编辑整合:长江日报记者姚昊 资料来源:长江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