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日讯(记者乔驰 通讯员詹鸥)3月1日上午,硚口区宝丰街道站邻社区的一片空地上,数十张长桌一字排开,20余名第二临床学院的医生和学生早早到场。他们换上白大褂,摆好听诊器、血压计,不一会儿,长桌前就坐满了前来咨询的居民。
除了义诊,现场还有磨刀、理发等便民服务?!〖钦咔浅邸∩?/p>
今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与站邻社区“牵手”的第32个年头。走过三十载,当年义诊的医学生变成了如今的医生,这份“医民情”却历久弥坚。
“您之前有高血压吗?有没有吃过降压药?”23岁的段世灿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爹爹拄着拐杖坐下,他连忙向前俯下身子、凑近交谈。老人穿得多,脱外套不方便,段世灿便起身走到身旁,一把扶住老人的胳膊。
“能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人,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倍问啦痈嫠叱そ毡钦撸馐撬谝淮尾渭右逭?。在他看来,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能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比如与患者的沟通方式,与老年人打交道的技巧?!奔钦呖吹?,有些老人说话声音小、发音不清楚,段世灿会一句句复述,与对方确认病情和药物名称。
医学生段世灿搀扶老人坐下?!〖钦咔浅邸∩?/p>
32年来,除了像段世灿这样的“新生代”初次参与,也有不少社区和居民熟知的“老面孔”出现。
时隔多年,神经外科医生刘胜文又来到站邻社区,但这次他的身份从当年的医学生,变成了医生和班主任。2009年左右,正在读书的刘胜文第一次来社区义诊,“那时我就知道,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多年,没想到十几年后能够再次参与,让我感触良多。”
刘胜文说,对医学生来讲,进社区义诊是一种宝贵的实践机会,“不只是学会专业知识的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p>
早在学生时期,第二临床学院学生党委书记宋静就参加过站邻社区第一批义诊活动。她告诉记者,最初的义诊主要针对社区老年公寓和困难群体,如今已经面向整个社区。除了在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开展大型活动外,学院还会每周在社区进行小型义诊,并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服务。
多年下来,宋静已经成了社区的“老熟人”。当天,现场还有磨刀、理发等便民服务,参与的居民中,时不时就有人过来特意跟她打招呼。
今年70岁的舒先荣是站邻社区的“老书记”,也是这里的居民。她说,能在家门口享受顶级医疗资源服务,居民们都十分欢迎,对医生也特别信任,“这些医生热心、真心又耐心,曾经有位30多年的‘老烟民’,因为义诊时医生的一句建议,就果断把烟戒掉了。”
华中科技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与站邻社区“牵手”已有32年?!〖钦咔浅邸∩?/p>
“从1992年开始,第二临床学院就与我们开启了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合作,其间社区也经历了数次换届,但这份情谊从未断过?!闭玖谏缜澄樵欠妓担诙俅惭г夯够嵛用窠⒔】档蛋?,并定期来社区随访,为居民提供不间断的关心和服务。下一步,社区计划除了医疗服务外,还与第二临床学院结合居民需求开展更多文化、体育活动,实现“医民共建”“医民同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