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也是志愿者之城。在这里,雷锋精神广泛弘扬,雷锋故事写满江城,雷锋传人层出不穷。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蔚然成风。
吴天祥、朱伯儒、徐本禹、长江救援志愿队……在3月5日学雷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先进涌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是在社会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人。60年前,毛泽东同志为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武汉涌现出大批学雷锋先进典型,他们的学雷锋实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
“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种精神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我下决心一辈子当雷锋。只有这样活着才有价值、才有意义?!?/p>
——吴天祥
吴天祥:他帮了300多个“穷亲戚”
在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的办公室,吴天祥正在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 记者史伟 摄
79岁的吴天祥曾任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2006年退休至今,仍坚持每天接待来访群众。他每年拿出工资的80%捐助困难群众,先后帮助了300多个“穷亲戚”。
“我相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依然要像雷锋一样,把‘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
——胡广伦
胡广伦:社区里最年长的志愿者
退伍老战士胡广伦。记者彭年 摄
86岁的胡广伦是我国将电子计算机率先引入测绘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这位老兵有一对因病生活无法自理的双胞胎外孙,面对苦难他心里仍装着大爱,退休后成为社区年纪最长的备案志愿者,协助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
精神传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时代在变,但雷锋精神的光芒不改。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兴起,商品交易的逻辑对人与人的关系和价值世界一度带来冲击。但反对“拜金主义”、坚守奉献精神始终是时代主旋律。这一时期武汉学雷锋典型仍然辈出,不仅传承了雷锋精神,而且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与其责怪别人冷漠,不如燃烧自己这块炭火去温暖别人?!?/p>
——朱伯儒
朱伯儒:默默做好事不宣扬
朱伯儒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是围着他要签名的学生们。记者李永刚 翻拍
朱伯儒的事迹在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原武汉军区空军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曹京柱老人讲述,宣传部挖掘其事迹的过程“一波三折”。当年,因为朱伯儒做好事不宣扬,曹京柱和同事只好根据线索信息,分别前往多省份寻找当事人。
“不要问国家对我提供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萧栋栋
萧栋栋:从小就是“热心肠”
英雄萧栋栋之像。记者詹松 摄
1999年,大学生萧栋栋在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救人时,不幸牺牲,年仅21岁。
萧栋栋从小就是个“热心肠”,其姐萧惜花回忆,有次萧栋栋穿了双新鞋出门,看到同学的鞋子都是破洞,就和同学换了鞋子。
萧栋栋同寝室的同学回忆,栋栋是个特别容易被感动的人。在一份思想汇报中,萧栋栋写道:“不要问国家对我提供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蔚然成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迈向强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确立,学雷锋成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成为很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长江救援志愿队、“红巷苗苗”等充分体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p>
——徐本禹
“本禹志愿服务队”: 本禹教过的孩子也加入了支教队伍
追随本禹脚步的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志愿者陈晓娟和孩子们合影。 “本禹志愿服务队”供图
200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大三的徐本禹组织了一支大学生支教队,到贵州支教。到2022年,前后180人的支教接力已走过了20年。
彝族姑娘康胜美是徐本禹支教时教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2014年,康胜美大学毕业,也回到贵州支教。
“‘激流勇进’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精神,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付出100%的努力。每当成功挽救生命,大家都无比自豪?!?/p>
——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
长江救援志愿队: 人数涨了4倍,年轻人在队中占一半
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在江边巡逻。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救援志愿队由18支冬泳队在2010年自发组织成立。相比建队之初,该队队员人数涨了近 4 倍,如今,年轻人在队中占了一半。
长江救援志愿队东湖联队是一支全是年轻人的队伍,800余人基本都是 80后、90后和00后。
“我的太爷爷是一名老兵,我从小就听着革命英雄的故事长大,能把这些故事讲给成千上万的人听,我很自豪?!?/p>
——青山区吉林街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兴泉
“红巷苗苗”: 稚嫩童声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红巷苗苗”志愿者团队成员王兴泉(右一)给游客作讲解。记者许魏巍 摄
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苗苗研学营”2016年开营,已培养2000余名“红巷苗苗”?!昂煜锩缑纭泵墙诩偃赵凇昂煜铩蔽洳几搪肺慰吞峁┮逦窠步夥瘛?/p>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武汉革命博物馆,老、中、青三代人接续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持续闪光。
(统筹:胡雪璇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李玉莹 张维纳 钟磬如 余睿 樊友寒 李爱华 实习生彭苇杭 通讯员熊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