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2日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延绵6300余公里横贯中国,长江大保护应该要“共同而有区别”地展开。3月22日,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王超指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共同点是“共抓大?;ぁ⒉桓愦罂ⅰ?,以“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为基础和统筹,必须针对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开展?;び胫卫怼?/p>
王超曾经多次从“三江源”“走”到入??冢ち顺そ谋浠?。他强调,长江大保护是国家战略,要从根子上治好“长江病”,首先要强化国土空间管控,落实“三线一单”,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配置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建设生态?;さ目占渲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治理过程中,要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补齐短板,对长江流域尤其是沿江?。ㄊ校┏钦蛩廴局卫砩枋┰诵凶纯鼋腥婷着挪?,建立水环境治理设施问题清单。
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为基础,统筹干支流、左右岸、上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一个人与水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其中,流域治理要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多元共治,要建立国家级的长江流域协调机制,正视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现实差异,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下,采用差异化区域环境治理目标管理,建立跨省的生态补偿机制,循序渐进地降低区域间环境协同治理差异。在三江源头应强化?;ぃ猩垢?;长江上中游则应该进行水电优化,支流整治和采矿管控;长江中下游应注重江湖关系,湿地?;ぃ苯星蚬芸赜肷鞫鹊却胧?。
科技是支撑力量。王超指出,要加强和完善“1+X”科研组织实施机制,聚焦长江流域重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要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及生态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观测站等科技资源。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研究氛围并进一步完善科技帮扶机制,推动科学普及,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新科技新技术实施中国治水的全新突破。
(长江日报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郭育军 摄影:记者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