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初中生200块钱可以约,51品茶最新,51茶楼最新版本

他埋头27年攻破“买不来”的技术,让中国声呐从“耳聪”到“目明”
2023-05-22 15:26:00 来源: 长江日报

在海底、江底、湖底水下世界探路,离开声呐寸步难行。让声呐由听见到看见,由二维成像到三维立体高清成像,他奋斗了27年,目前让某型声呐三维成像在国际领跑?!翱萍嫉拇葱峦黄?,是长期艰苦积累的过程,需要人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扎扎实实干实事?!苯?,海军工程大学水声技术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唐劲松教授说。

唐劲松教授(左)向博士生讲解声呐设备的性能。 通讯员吴方园 摄

就在最近,硚口区军地相关负责人来到海军工程大学,为唐劲松的家里送去二等功喜报。一幅“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挂起,让合家共享荣光。

唐劲松是我国海军水声领域知名专家,海军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二等功”表彰其在水声声呐方面的突出贡献。

据了解,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称为水声,声呐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来完成对水中目标探测和通信任务的电子设备和技术。物体对光线的反射,在眼睛中成像,于是被人们“看见”,而声波也能让物体成像。在漆黑的水底深处,进行测绘、救援、打捞、防险及军事用途等,都需要“看到”水底场景,声呐的作用举足轻重。

“声呐和雷达功能类似,只不过雷达应用的是电磁波,声呐应用的是声波,相较于电磁波、光波,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具有绝对优势。”唐劲松解释。

“高端声呐设备,国外设备巨头不向中国出口?!碧凭⑺伤?,“我们应该自己创造,也完全能够自己创造?!弊吖?7年,他全身心投入,在普通人听不到、看不见的水声世界中执着探秘。

求真求精求新,让中国声呐由“听”到“看”

“红色凸起的是山脉,蓝色低凹的是平原、河道?!?月13日,海军工程大学水声技术研究室内,唐劲松周末仍在处理研究问题,他向记者展示一张湖底的立体高清图。很难想象这就是一处大型湖泊湖底的面貌,中国声呐技术的进步可让其高清呈现。

唐劲松曾多次住在湖上,反复试验声呐设备对湖底的成像性能。中国声呐技术目前一天可以探视清楚相当于3个东湖的湖底,唐劲松说。

1996年前,中国声呐对水下世界的成像还是模糊一片。而国外,研究人员宣称已经掌握某型声呐成像技术,并能清晰观测到100米以外的一个茶壶的形状。声呐进入了不仅能“听”,还能“看”的时代。

不能让中国的声呐技术成了“睁眼瞎”。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唐劲松不信邪,主动请缨,与中科院有关专家一道接下了声呐成像这块“硬骨头”。唐劲松在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某型声呐研究。

分辨率是图像声呐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反之,分辨率低,就像没有准确聚焦的照片,模模糊糊。

1996年开始,唐劲松和同事们展开了6年多的攻关,在研究初期,唐劲松将一个相关算法画成框图挂在研究室内。团队成员对着这张框图,每天研究讨论,不时做仿真试验。每天进步一点点,十几个人花了一个月才弄清楚算法的思想。

试验的湖试阶段,唐劲松和同事们白天采集数据,晚上分析处理。他们就住在湖上的试验船上,忙的时候,一个月连澡都没法洗。

2002年,他和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的同行,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某型声呐样机,能进行二维的黑白成像。当显示器上清晰地呈现出水下目标图像时,唐劲松和同事们欢呼起来。

记者看到,水声技术研究室的墙上写着“求真、求精、求新”6个字。博士生宁明强说,这一直是唐教授倡导的,首先是求真,做的东西一定要真,哪怕慢一点,不能造假;求精,不能局限于国内比,放眼国际领先水平,要做就做到最好;求新,强调创新性?!八芪饰颐?,你做的东西创新性在哪?”

向科技制高点挺进不止,台风下深海试验

不仅要声呐能“看见”,还要由二维平面成像转向三维立体成像,唐劲松带领团队,继续向着科技制高点挺进。

2002年—2007年,他们相继完成两轮试验,唐劲松白天除了吃饭,基本忙碌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为了挤出更多时间,他索性住进了办公室。

2007年到2010年,唐劲松在湖泊中完成湖试。2014年到2017年,唐劲松携带设备,两次到达太平洋深处进行深海试验。

“第一次出海试验运气很好,海面像镜子一样平?!钡诙纬龊?,他们遭遇了台风,声呐设备回收的最后150米需要人力拉回,2吨重的设备已经拉出海面,面临狂风巨浪,工作人员不得已又将设备放回海底,等避开风浪高峰后,再将设备回收上船。

在巨大的风浪侵袭下,甲板非?;?,稍有不慎船员们就可能滑出船外,跌入海中。唐劲松站在团队的最前面,带领大家齐心协力,成功将设备回收上来。唐劲松说,那次确实冒着生命危险,即使是晕船到起不了身的人,都撑起来一起回收?;ど璞?。

试验结果,大洋底部三维立体图像圆满呈现,中国声呐设备性能稳定可靠。近年来,国际上重要刊物的相关文章都被唐劲松教授团队“霸榜”,27篇SCI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我国在某型声呐三维成像领域实现了国际领跑。

近日,唐劲松抚摸着跟随他前往太平洋的声呐设备,像看着成长的孩子一样欣慰,他和博士生们简明地讲解着设备功能原理。

博士张嘉峰说,唐教授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专注、坚持。他有一种情怀,要让中国的高端声呐装备再提升一步,从青年到花甲,即使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他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

前往实验室的路上,唐劲松步伐很快,记者要小跑才能跟上。他长期游泳锻炼,只要有时间通常一天要游一两千米。

27年光阴白驹过隙,唐劲松深刻感受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澳芪泄叨俗氨柑嵘毕滓环萘α?,这27年值得。没有什么困难难得住中国人,我们做成了?!?/p>

“2017年之后,主要是转化运用,要让高端设备更快更好地转化成生产力和战斗力。”唐劲松坚定地表示。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吴方园 左思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